每日甘肃网11月4日讯(通讯员 范相英) 深秋时节,永靖县的万亩高原夏菜喜获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
永靖县的高原夏菜品种多,十余年来,一直是打好包装走进沿海城市的“新宠”,打拼出了“永靖高原夏菜”这一张响当当的招牌。西河镇、盐锅峡镇、三塬镇等乡镇菜农的农田收入逐年稳步上升。然而,在鼓了群众钱包的同时,伴随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蔬菜尾菜大量增加,因缺乏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尾菜被随意倾倒、堆积,既造成了浪费,又污染了当地环境。做好尾菜处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成为该县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近日起,该县蔬菜尾菜的命运将得到改观。
在永靖县农业部门采访时了解到,高原夏菜是该县的一个重要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3万亩,蔬菜总产量在20.9万吨以上,产值超过1.7亿元。同时,每年产生的尾菜有4.3万吨,由于尾菜处理的技术不成熟及再利用等环节缺失,大量尾菜经过反复囤积、发酵后,底层的“垃圾”腐为污泥,四处蔓延,污水横流,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也造成了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走出“尾菜之困”,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去年,永靖县在三塬镇下塬村建立尾菜处理试验基地,试验尾菜处理利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尾菜半堆半沤和直接还田技术在永靖县治理环境污染、加工成有机肥料以及提高下茬农作物品质等方面都得到了验证。今年,这项技术已经在三塬、西河、盐锅峡等镇大面积推广。截至目前,该县应用尾菜处理技术堆制有机肥2万吨,直接还田5000余亩,并在西河、盐锅峡镇等5个乡镇建立省级尾菜处理利用示范区1个,示范点8个。
县农业局农业环保站站长刘银环告诉笔者:“去年7月份,我们在三塬镇、盐锅峡镇、西河镇等蔬菜生产集中区,从甘肃省农业大学引进先进的复式发酵生物菌群,进行生物堆沤肥发酵试验。利用微生物之间共生、寄生等相互作用,采用有机物料高温快速连续发酵和综合除臭技术,将尾菜‘标准化’发酵处理,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含水率、温度、碳氮比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按平衡施肥原理进行配方,处理尾菜。2014年,堆制有机肥500多吨,直接还田1500亩。”
近日,笔者在盐锅峡镇黄茨村看到,一块块示范田内,菜农正在将秋茬废弃的菜叶集中在一起,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边倒废弃菜叶,边加发酵菌种。原先随意被丢弃在田间地头、乡村道路旁和沟渠内的菜叶不见了,地头上垒起了一个个堆肥包。
在示范地的另一头,技术人员如数家珍,将尾菜处理办法讲解给菜农,并向菜农们进行演示。连日来,永靖县在盐锅峡、西河等乡镇示范推广应用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堆制有机肥0.3万吨,直接还田800余亩。
据了解,近年来,永靖县委、县政府把蔬菜尾菜处理利用工作,作为必须全力抓好的紧迫任务和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全面组织开展尾菜处理利用专项治理。另一方面,加大尾菜处理知识宣传力度,共举办培训班17场次,发放各种资料1万余份,参加人数达1700多人(次),并以每亩地补贴1公斤微生物菌剂、1袋活性有机肥为激励政策,以解决对农业生态环境及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困扰。
尾菜是一种生活垃圾,同时又是一种放错地方的可利用资源。做好尾菜处理利用工作是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惠民工程,永靖县通过尾菜处理项目的实施,把原本成为垃圾的尾菜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尾菜问题,又开辟了增收渠道,使大量的有机肥走进农田,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为打响该县无公害蔬菜品牌增加了筹码。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