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县:唱响生态富民曲
2016-06-13 16:39
来源:
每日甘肃网
农耕时代,地处大山之中的康县凭借“耕读传家”曾显赫一时。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那些盘踞在林间沟道的村落逐渐被遗忘。如今,这些因落后而遗忘的村庄正被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政策改变,原生态反倒成了山区群众重新出发的希望所在。乡村旅游的风生水起,让山大沟深和青山绿水这个发展的“拦路虎”变成了腾飞的“翅膀”,也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康县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民俗资源和茶马古道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并以此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带动贫困山区群众的增收致富。 依托资源禀赋 融合“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 要精准推动旅游扶贫,就要在精准分析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市场需求,选择差异竞争的旅游发展路子,把贫困户挂钩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上,拓展和稳定贫困户收益渠道,达到脱贫目的。 田畴平坦,水波微澜,美丽的长坝河穿村流过。走进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清一色的斜屋顶民居优雅舒适,村庄环境清洁靓丽。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崛起,花桥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村里的环境干净整洁,加上天然的山水美景和千年菩提树,是一个生态休闲养生的好地方。现在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康县长坝镇花桥村花桥人家农家乐经营者杨明霞说。 如何让旅游成为贫困人口在家门口脱贫的手段?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花桥村采取“农家乐+农家客栈+贫困户”模式,把贫困户固定给农家乐和农家客栈,贫困户通过给农家乐和农家客栈打工、出售土特产获取收入,实现贫困户与旅游业的对接。 花桥村菩提山庄农家乐带动了4家贫困户,一户在农家乐打工,每月可固定收入1500元,其余3户给农家乐提供土鸡、山野菜,每月都能收入1000元以上。 在康县,像菩提山庄这样的346户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直接带动5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1370人参与服务就业,每户增收1.5—2万元;间接带动26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种植和养殖,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带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5.8%。 丰富多元业态 实现贫困户与产业链条挂钩 旅游富民,富在业态上。康县根据资源优势和发展特点,科学规划旅游业态布局,以多元业态打造为前提,引导形成集绿色种养、特色加工、体验服务为一体的“旅游+”融合产业链,将贫困户与业态产业链精准挂钩,分步推进旅游扶贫。 走进王坝镇大水沟村,美丽乡村道路沿线的豆腐坊、醋坊、黄酒坊、白酒坊,游人络绎不绝;演艺公司的农民演员也各自展示拿手绝活,吹拉弹唱,神舞表演轮番上阵,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热闹街坊。 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山水美景。大水沟村以中国最美乡村和秀美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突出山里景观,以雅静为主题,布局乡村客栈、民俗展演、特色坊等,打造有乡村文化底蕴的农家乐。 “像我这样的农家乐,大水沟有四家,我们的菜都是主打野味和农家味两种,像腊肉、野生菌、小鱼等,城里人都很喜欢吃。”春晓园农家乐老板肖志春说。 大水沟村党支部书记肖九宏说:“为了把家乡优美的风景变成村民手中的财富,今年初,我们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采取‘企业+能人大户+贫困户’的合作模式,用‘一店带多户’的办法助力贫困户增收。” 撬动帮扶要素 推动贫困户与政策投入精准挂钩 实施旅游扶贫,需要上下联动、强化扶持、整合力量、协同推进,康县全力构建精准旅游扶贫保障大环境,确保旅游扶贫项目精准落地到村到户。 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康县着力打造“整县是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发展格局,形成了“以三百里竹海生态风情线为纽带的观光揽胜旅游、以阳坝国家4A级景区为龙头的康南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以县城为中心的康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以康北名胜古迹为重点的文化旅游”的漫游体系。 为了改善乡村旅游环境,该县通过部门帮扶和“双联”带动,在全县12个乡镇36个村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0多家,有效解决了游客的吃住问题。 尤其是在精准扶贫贷款、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和青年创业贷款上,侧重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解决了旅游发展的融资难题。 “旅游扶贫的最终目的是确保贫困户实现脱贫,因此,我们通过贫困人口在旅游业中就业、入股、销售特产、增加财产性收入等多种方式把贫困户挂钩在旅游发展路径上,这样既能实现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又能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康县委书记李廷俊说。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编辑:[
周飞
]
|
|
![]()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5 Gansu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