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6月16日讯(通讯员强晓 安青春)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大专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尽管自己努力实践着目标,但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以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放牧生活,一心想着在家乡自主创业。几经思考,最终决定,还是在畜牧业上找出路,没想到,他当了职业牧民后,还真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就是贺建刚,一位大学毕业后决心回乡创业的年轻人。
不甘平庸 寻找路子
贺建刚自从立志发展养高山细毛羊产业起,就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此他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勤劳双手,决心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名普通返乡青年,缺少资金、养殖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来,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要资金、靠向亲朋好友借,跑破了鞋,磨破了嘴,最终筹集了50多万元,又通过银行贷款在2013年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牧羊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总占地面积2391.2平方米,注册资金600万元。到2014年牧羊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存栏育肥羊700只,基础母羊320只,年出栏800只。正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热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养殖事业越做越好,经过几年的创业,积累了不少资金和经验,为自己下一步做大做强养殖高山细毛羊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紧抓机遇 创新理念
贺建刚发展高山细毛羊养殖产业有想法有思路,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他的牧羊坊合作社已初具规模,但他深知,要想靠养羊创业,就一定要有新理念。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靠几年来的创业积累使自己的养羊产业上水平,上规模还远远不够。在2015年西岔河村被定为肃南县5个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村之后,贺建刚紧抓进驻扶贫机遇,积极参加省上组织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和县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期间,由县委农广校、县人社局等单位部门的老师为他们讲述了新颖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方法,在课后贺建刚积极和其他养殖大户探讨交流自己的养殖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将土经验和新理念相结合,找到了因地制宜养殖高山细毛羊的方法。在外出新疆、内蒙考察期间,他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不断提升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
学以致用 再创佳绩
通过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教育后,快速而果断的执行力在贺建刚的身上得以体现——2015年夏天,贺建刚将课堂所学到的创新型养殖经营技术应用到高山细毛羊生产、销售的实践中。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制度,包括饲料及日粮的配比,选配以及繁殖、已生以及防疫、粪便及废弃物的处理,完善了技术操作流程;在设施方面,修建彩钢暖棚羊舍800平方米,羊舍运动场900平方米;在养殖管理方面,完善饲养流程,按羊龄大小分别饲养,并建立严格的生产防疫制度。
虽然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很多困难。资金不足是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合作社成立初期只有5名社员,资金运转问题严重。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县委县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全县人才的创业之路,西岔河驻村工作队在得知贺建刚想做大自己的养殖产业后,向他介绍了农行的贴息贷款,在拿到贴息贷款后,使他扩大养殖高山细毛羊产业的理想走向了现实。2015年底,牧羊坊合作社已发展到存栏育肥羊760只,基础母羊320只,年出栏900只,改变传统的单家独户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贺建刚在致富后不忘群众,他响应乡党委政府政策,吸纳我村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7户,主动帮助社员们,建高标准养殖暖棚,传播新型养殖技术,并统一销售社员养殖的高山细毛羊,带动了西岔河村的高山细毛羊产业发展。
关于未来的发展,贺建刚信心满怀,牧羊坊合作社将继续肩负行业使命,以生产安全、绿色农产品为己任,以谋求成员利益和带动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依托政策、地理优势,以规模化经营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构建高山细毛羊养殖收购销售一体化,努力探索延长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高山细毛羊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为打造产业化、市场化的合作社体系而努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