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峪关市在社会领域改革方面,突出重点、大胆创新,结合社会治理工作,通过开展社区协商,促进了社区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是深入实施“336工程”,着力夯实社区协商基础。实施了城乡户籍一元化、社会管理扁平化、平安和谐细胞三大工程,建立了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社会矛盾调解三大服务平台,完善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社会治安管控、群众权益维护和居家养老服务六项机制,为社区协商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依托“336工程”,广泛听取居民群众意见建议,建立了流动人口居住证、随迁子女入学等制度,使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一样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是建立“111组织架构”,不断创新社区协商载体。实施社区党委(支部)、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委一会一中心”组织运行模式改革,将社区的250余项职能压缩为现在的170余项,增加了78项服务内容,充实了社区协商职能。在每个社区组建居民议事会,其中社区工作人员占20%的比例,其他代表通过公开报名和民主推荐产生,每三年换届一次,一般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居民议事会主任,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阳光议事厅”开会议事,着重协商解决涉及居民群众生活的事务。今年以来,全市社区居民议事会共召开会议300余次,解决了公共绿化、群众出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1000多件实事。
三是坚持“567工作法”,持续完善社区协商程序。将协商程序作为保证协商质量的重要环节,对精准帮扶、城乡低保、困难补助等公共事务提出明确要求,及时纳入协商日程。要求社区服务中心做到“五必访”,即对困难家庭、独居老人、残疾家庭、失业人员、天灾人祸家庭五类特殊群体做到每月必访;网格小组做到“六必到”,即片区居民有思想问题的必到、社区志愿服务必到、居民困难病重必到、社区突发事件必到、邻里矛盾纠纷必到、邻里守望互助必到;居民组长(楼栋长)做到“七必报”,即公共设施损坏必报、乱堆乱放乱搭建必报、外来人员流入必报、居民病重住院必报、居民房屋出租必报、社区不安全隐患必报、社区不稳定因素必报。“567工作法”的实施,使社区充分掌握了居民的各类诉求,提高了居民议事会的影响力。
四是注重信息技术运用,保障社区协商的精准和效果。为方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我们强化信息技术建设,保障了各类协商主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整合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热线,依托“三大中心”,开通“12345”民生服务热线,集中受理政务咨询、生活服务、投诉建议等,日均受理近1800次,满意率达98%。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市60岁以上老人无偿安装“一键通”电话,为老人开展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在册老人超过17000人,日均服务1500人次,累计服务150万人次。开设网上社区,通过网络平台公布信息、建立论坛、征集意见建议和诉求,鼓励居民就社区事务在网上开展讨论,探索社区建设的可行办法,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创造了良好的协商氛围。(通讯员许荣)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