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精准扶贫

【爱国情 奋斗者】李巧珍:38年与农民一起奋斗,让农作物跑赢气候变化

 2019/04/28/ 15:20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王占东 通讯员莫雅淇

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原站长、高级工程师李巧珍在马铃薯试验田观测数据。 王占东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通讯员莫雅淇

  “如果我们预测出夏秋会发生干旱,该怎么面对?尤其在水利灌溉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我给农民的建议是:把作物,比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株距调大,常年株距是35厘米,旱年调到60厘米,株距调大了,苗子了,各自所需的水分都有保障了。60厘米株距的亩产能达到600公斤,而35厘米的可能颗粒无收。”

  “如果我们预测到有春旱,又该怎么办?我给农民的建议是:你调整播种期,像马铃薯种植,推迟播种。幼苗在春旱后期出来时,它需要的水分少,等长大了,丰水期也来了,不会影响生长和收成。这不就把春旱躲过去了吗?就像娃娃小时吃得少,正长个子时吃得多是一个道理。”

  “如果我们预测初(秋)来得早,又该如何应对?我给农民的建议是:你要种早熟或中熟的品种,不要种晚熟的品种,早中熟可以赶在来前就长成、收获了。若晚熟,作物还没熟,来了,不就没有产量了?”

  “还有覆膜,也有科学……”

  春深时节,在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院子里,57岁的高级工程师、该站原站长李巧珍正在冬小麦的试验田里观测相关数据。她如数家珍地给每日甘肃网记者讲着如何指导农民应对天气气候变化,如何科学种田保丰收。她朴实镇静的眼神与和风细雨般的话语里,透射出知天变的智慧。

  走进李巧珍的工作,记者发现,这个从事农业气象服务38年的高级工程师,是一位了不起的农业气象专家。她总结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和经验,已成为农民科学种田的法宝,成为中国气象局培训学院的课件,走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气象院校的课堂,李巧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农业气象专家。

  顺应天时,让农民和农作物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李巧珍向农民进行马铃薯、中药材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培训。

  位于中的定西,干旱是第一大气象灾害。千百年来,中苦于干旱久矣。

  记者与李巧珍的对话,也是从干旱开启。

  “如果气象部门预测到将发生干旱或旱象已经出现,我的建议则不是传统的思维——防旱抗旱,而是建议调整作物的株距和推迟作物的播种期。”李巧珍一开口,便给记者展现出一种跳出常规应对气候变化的思维。

  她说:“像定西这样的气候环境,在没有水利灌溉的地方,你拿什么来抗旱?”“就像那一句话,‘我要让大山走过来,大山不走过来,那我就向大山走过去!

  2011年,定西便遇到了旱情。

  李巧珍给农民开出了应对之方——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株距调大。常年时的株距是35厘米,遇到旱年将其株距调整到60厘米,最后实现了亩产600公斤的收成,而依然按照35厘米株距种植的玉米基本颗粒无收。因为,在干旱的年份里,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株距种植,苗子是很多,但是一块田里苗子需要的水分就很大,每株都饥渴难耐,就都不结果实。株距调大了,苗子的水分基本可以保障,就可以实现旱年依然有收成。

李巧珍向陇山镇领导干部讲解怎样辨认优质黄芪移栽苗,把好黄芪苗子关。

  2018年春天,李巧珍去气象部门精准扶贫帮扶——通渭县山镇讲课。在与农民深入分析当地气候后,她为当地选出了最适宜种植的中药材——黄芪。当地乡镇领导非常关心如种植好当年的黄芪,及时打电话让李巧珍第二天给农民现场培训,并作出适宜移栽期、适宜移栽密度、深度等最佳种植方案。李巧珍在分析当地当年气候趋势后提出建议:黄芪的株距标准是15—17厘米,今年要把株距调整到10厘米,最佳移栽期是3月下旬到4月上旬,移栽深度是10厘米。

  一开始,许多农民不相信这个调整。李巧珍就给农民道出了调整背后的原因。为啥把株距调小?因为通过气候预测,2018年夏秋降水条件好,不但不会受干旱影响,而且降水量有可能达到丰沛量级。这样把株距往小里调,苗子多了,产量不就大了?

  同时,最佳移栽期为3月下旬到4月上旬,是因为这段时间温度和土壤湿度正好适宜,移栽10厘米深度合适。

  结果,2018年山村的黄芪长得非常好。后来证明,2018年夏秋,甘肃河东出现了多年不遇的丰沛降水。就像许多人说的那样,2018年夏秋的雨水把许多荒山都下绿了!

  李巧珍说,她在为定西马铃的种植提供农业气象指导时,也是这样一个思路,马铃的结和块茎躲开高温,苗期和收获期避开霜冻。

  当分析出当年7-8月有日最高气温连续≥30℃的高温天气时,就建议农民推迟马铃的播种。推迟时间的长短与≥30℃的高温天气持续日数有关,持续时间长,推迟播种的时间也长,这样马铃和块茎膨大躲过了高温时段,就会降低高温对马铃造成的损失。如果当年马铃种植前后土壤水分大,依然建议农民推迟播种期,因为马铃种植的种子是切块的,如果太湿了,种就会腐烂。

  2014年,定西便遇到了这一情况。李巧珍提前做出气象服务产品,建议农民推迟种植期,结果有农民依然抢墒种植马铃薯,但一个月后,农业和气象部门联合调查时发现,提前种植的马铃薯不但没有出苗,挖出来后的种子反而块茎腐烂了。

  围绕定西旱作农业,李巧珍还做了两年不同类型的生物降解膜试验。

  地膜能让旱作作物保墒增产,但也会造成污染,能否制造出不同气候条件下,有不同降解时间的地膜?这样就能让地膜在及时完成保墒任务后,自行降解,既保护了环境,又使得作物进入丰水期后,及时地、不受覆盖影响地吸收雨水。于是,李巧珍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试验,她提出应分别生产保墒期限为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等的地膜,以应对不同的气候条件。

李巧珍在做生物降解膜试验。

  “前段时间,农业部门向我咨询今年气候走势时,我就建议,根据今年的天气气候条件,要让企业生产降解时间短的地膜。据我们预测,6月份降水少,覆地膜时可以保墒,到7月降水多时就自然风化了。如果你还生产普通膜,到丰水期来时,它还没有风化,不但不利于环保,而且降水多的情况下,苗子不仅不能及时吸收雨水,还会因为膜内的湿度大,对马铃薯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一句话,要根据不同气候年型,生产不同降解时间的膜。”李巧珍说。

  除了应对干旱,李巧珍还非常注重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农作物与霜冻灾害的应对措施。

  她介绍,如果预测到当年的初霜(秋霜)来得早,就要建议农民种早熟或中熟的品种,建议你不要选晚熟(秋霜)品种。晚熟品种,那时还没有成熟,霜来了会造成减产。

  “因此,我们每年对马铃薯种植提供气象服务产品的预报时,就要对这一年有无高温时段、霜来得迟早、霜走得早晚等进行考虑,然后每个乡镇的最佳种植方案就出来了。”李巧珍说,“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堵,而是顺应,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她向记者引用了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一句话,来阐明她的思维和思路——“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性,劳而无获。”

  “科学种田要顺应天时,不能由着性子来。”李巧珍说,“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地温达到7—8℃就可以种马铃薯。那可不一定。你要考虑后面有没有影响它的气象因子。”

  把论文写在田野里,与农民一起保丰收

李巧珍在田里做调查。

  2012年3月25日,李巧珍到扶贫村给农民培训马铃薯种植技术,其间给农民讲述了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容易发生的顽固性疾病——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是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发生的一种叶面疾病。该病刚开始时,马铃薯的叶片上会有针尖儿大小的黑点,之后整个叶面就会黑枯。她向农民讲述了该病发生的机理和防治办法,并在授课后向农民留下了防治的纸质材料和自己的电话,嘱咐农民以后遇到这一问题按照材料上的办法防治,或打电话。

  当年8月8日,正在北京开会的李巧珍,突然接到这个村一位农民的电话:“李老师,我们的马铃薯发生了晚疫病,但是你留下的材料找不到了,怎么办?”

  “我听后就非常着急,就给他发短信,告诉他防治方法,并转告乡亲们,大家要同时防,因为这个疾病通过空传播,只有一家防,不行!当时我就给甘肃省象局有关部门打电话,建议省级象部门通过当晚电视上的农服务节目,播报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专题。甘肃省象局有关领导非常重视,一边宣传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知识,一边组织专业团队到源调查。当月,定西市农业象试验站发了马铃薯晚疫病预报和防治措施,各县象局也转发了相关象服务产品。”李巧珍说。

  李巧珍说,2013年,马铃薯晚疫病很严重,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发布了预报和应对建议后,定西市气象局领导向定西市政府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定西市政府高度重视,向农口部门发了防御马铃薯晚疫病的紧急明传电文,防治效果很好!从此给了农民一个新概念:马铃薯晚疫病是可防可治的。”

  由于长期以来对马铃薯农业气象服务的深入研究,李巧珍成了指导马铃薯种植的大专家。

  2014年,她制作“定西马铃薯适宜播种期预测”气象服务产品,被农业部、甘肃农业信息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

  “一个专家说,感觉你做的每一个服务产品就像一篇论文。”李巧珍说,“可惜,我的时间太紧张了,需要长期野外观测、调研、研究、分析和制作产品,多年来我也没有对发现和凝练出来的东西进行整理,写出论文,这可能对我个人不利,但只要对农民有利,我就觉得这是最有价值的。”

  李巧珍说:“农业气象试验的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让农民享受到试验研究成果。如果写成论文,压在书本里,农民没用到。将其推广到农民,最有意义。农业气象服务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指导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优势和作用。我当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站长时对员工要求很严,对每个观测,必须特别认真地记录,不重视、不总结的话,虽然写了论文,但是你提不了一个有价值的建议,一辈子就荒废了。”

  不仅关注产前、产中的服务和应对措施,李巧珍还非常关注马铃薯的产后服务。

  李巧珍说:“2007年,我在调查中发现,在马铃薯长得好的时候,农民为什么那么早呢?农民给我的回答是:早,早,价钱高。我经过研究发现,不是这个概念。迟一天,每亩产量增加100斤,早产量不就少了吗?这给我一个启示:我要做马铃薯价格预测。于是我就全国马铃薯主产区的气候进行分析,看产区有无高温,预测当地产量,进而从全国层面分析当年马铃薯供需关系,做一份价格预测。从2007年开始,我就做马铃薯价格预测,为政府和种植大户提供价格预测服务。”

  “有人说,预测马铃薯价格本不是气象部门的事儿,你何必操这个心?”李巧珍说,“但当我一年一年坚持做,得到政府、种植大户和农民的欢迎后,我认为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儿。”

  更让李巧珍感到自豪的还有发生在2016年的一件事情。

  自2015年7月下旬到2016年8月22日近400天时间里,定西市遭遇了58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李巧珍漫山遍野地做旱情调查,根据调查,她写了一份罕见干旱对定西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的材料。那一天,她恰好在定西市气象局应急值班,当即从定西市气象局应急将这份材料发到甘肃省气象局应急。甘肃省气象局将这一情况向省政府做了专题汇报,省上领导做了批示。后来焦点访谈也进行了报道。国家减灾委等先后向定西下拨救助资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群众生活困难。

许多农民通过手机与李巧珍互动、咨询科学种田。

  2018年,李巧珍有一次去渭源县田家河镇家沟村培训,村主任说他们村种植大红袍花,但李巧珍在对当地气候分析和预测并与相关专家进行探讨后,建议他们种植秦1号更适宜。

  “我觉得这对农民的指导是实实在在的。”李巧珍说。

  学习练就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研究科学种田。

  2011年,李巧珍在调查中遇到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一户农民的玉米地里,一块是黑盖,一块是白盖,长得好,黑长得差。李巧珍就联想到是不是施肥不一样?向农户咨询后,这竟然是同一块地、同一种子、同一天种、同样施肥,但的比长得好!在人们常规的思维里认为,黑更吸热,黑的温度要比白的温度高,能够为喜热作物玉米提供更好的热量,那为啥的玉米比的长得好呢?

  回来后,李巧珍就做了马铃薯、春小麦黑白膜的温度、湿度、产量等的对比试验。通过观测,黑膜地中温度竟然比白膜温度低,把常规的思维颠了!做了试验后,李巧珍就给政府部门建议:玉米是喜热作物,我们白膜;马铃薯、小麦是喜凉作物,我们黑膜。马铃薯又是一种怕水的作物,一般种的时候是切块的,尤其是苗期怕湿,太湿了会腐烂,建议在垄侧种,玉米种到沟里面。

  结果,这样一调整,马铃薯、玉米喜获增产、丰收。

  2015年9月末,李巧珍在通渭县山镇山村示范指导了黑全覆盖覆土穴播冬小麦种植,2016年甘肃大地遭遇了58年不遇的大旱,但示范田的产量比大田的小麦提高1.1倍。村民耀军说:“我们的这块地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产量!”

  李巧珍介绍,1986年以前,定西市冬季气温特别低,种冬小麦安全系数低,百姓不敢种。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做了冬、春小麦种植的试验,在“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农谚基础上,根据变化的气候找到了更适宜的播种期,现在定西种植冬小麦的农户较多。

农民认真听讲。

  2008年以前,定西市由于热量和水分不足,玉米种植在35万亩左右。从2008年开始,定西市农业部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根据当地农业发展需要进行玉米不同行向、不同株距、不同播期的试验,凝练了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从玉米适宜播种期开始进行了生育全程的滚动气象服务,到目前定西市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20万亩以上。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当地气候条件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播种时间已经不适应气候变化,要相应调整播种方式和时间。比如马铃是喜凉作物,结和块茎膨大期要避开高温。要实实在在做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和精准扶贫中有很大服务空间,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李巧珍说:“作物播种,要按照当年气候年型来调整,要做好服务,需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下一番功夫,提出合理建议。预测有不能光说抗、提没有边际的建议,而是提出具体的可行的应对措施。我们一直说防灾减灾救灾,等灾害出现了,其实是一种救灾。而提前提出建议是一种防灾躲灾,是变动为主动。”

  2012年,她预测当年定西市没有高温影响,高温可能出现在6月下旬。结果当年大部地方温度最高的一天是6月22日。报得近乎神奇!甘肃省气象局有专家对李巧珍说:“你胆子咋这么大!”

  2014年她做了一个预测,当年马铃薯晚疫病会比较轻,领导让她再好好分析一下,现在决策部门这么信任我们的预测产品,如果报反了怎么办。李巧珍说,没有问题。后来实际情况证实确实很轻。因为她之前做了大量试验,已然成竹在胸。

  李巧珍说,气候预测报准非常难,而农业气象预报要在气候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农业气象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进行长期地观测、试验研究和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

  李巧珍介绍,之所以能预测准、提出有效应对措施,这都源于她前期花了很大代价,获得各项指标。为找到预测晚疫病的方法,她冒着蚊子都快把人吃了的恶劣环境,深入田间做大气、田间的温度、湿度、土壤湿度等观测,并把其相关性找出来。做干旱调查时,她和同事拿着仪器要测量不同层次的土壤墒情和记载地上地下的作物受旱症状。

  “你要想做好这份工作,要想有发言权,给农民胸有成竹地提建议,就必须做好前期试验、调研、跟踪监测等。如果你坐在办公室连作物和病害都不认识,不知在什么天气条件下发生什么样的病害怎么行?很多时候,单位派不出车,我会坐出租车,漫山遍野地跑。”李巧珍说,“我是农民的女儿,我对农业很感兴趣。到什么地区,总会把这个地区的海拔高度、经纬度、物候等详细记载下来,把当地的资料积累,就有了很多经验。我不仅对马铃薯、玉米、小麦、苹果等农作物进行研究,就是对交通也喜欢研究。像下雪后,我就盯着啥时候融化,看它累计到什么温度融化。”

李巧珍对定西市干旱、霜冻等灾害天气研究的绘图。

  李巧珍指着自己制作的一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说:“为做好服务,我把气象区域站的资料都利用起来了,霜冻最严重区域,干旱最严重的地方都划出来。你看我年龄虽然大了,却一直在学习先进的东西,我的服务产品中就用了ArcGIS的软件。如果我不学习,就绘制不出来这样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有一年,定西某县下了暴雨,县领导去调研灾情,就问该县气象局长当地降水量是多少?由于当时当地还没有建区域气象观测站,没有数据,该县气象局长也不知道,然后就给李巧珍打电话,看有什么办法。李巧珍在电话里告诉对方,找一个平坦的地方,把雨水的渗透深度测量一下,把数据发来。结果,李巧珍根据降水、径流和渗透度的关系,把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量反算了出来。

  多年来,李巧珍还研究苹果、桃子的气象服务,研究马铃薯等作物到底喜欢牛粪、马粪、羊粪哪种农家肥,研究马铃薯与红薯能不能放在一起等,并撰写了《当归、党参、黄芪、柴胡和黑全覆盖马铃薯人工观测方法》等多个地方标准,将学习和研究的范围及领域不断延伸拓展。

  李巧珍说:“做科学,光有理论不行,要再结合实践学习。我上世纪80年代在南京气象学院学习时,课本上讲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指标之一是冬前大于0℃的积温为550-700℃,来到定西一算,发现不适合当地,我们就把适合当地的指标找出来。”

  “我们既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更要有服务的能力,能力就是要不停地学习,不能认为年龄大了就不用学习了,我一直都在学习。”李巧珍说。

  农研究的落脚点是服务农民,当一个农业象科学家

为农民指导科学种田。

  2009年5月20日,中国气象局一位领导到定西调研气象工作,定西市气象局安排李巧珍现场汇报农业气象服务情况。

  然而,2009年5月19日夜间,定西市下了一场大雨。这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们来说,那种喜悦心情是难以言说的,老百姓抓紧春耕播种。看着农民的喜悦心情,5月20日一大早,李巧珍直奔办公室,做起了农作物种植服务产品,提出建议,现在不能播种,推迟到5月下旬播种,否则马铃薯种子会因湿度大而腐烂。产品做完后,她才想起给上级领导汇报工作的事情。

  之后,中国气象局和省市领导到后,李巧珍将刚刚制作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递给领导,并以此展开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为农服务的工作。看着手中泛着墨香的气象服务产品,听着定西市气象部门在为农服务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国气象局领导说:“气象为农服务,你们定西做得这么好!”

  2015年9月30日,定西市气象局预报定西市将有一次降温。李巧珍立即给温棚马铃薯大户打电话,叮嘱对方提前给温棚盖保暖。一开始,对方还不相信,他说盖还早呢,往年10月20日前后才拉呢!但李巧珍向对方斩钉截铁地指出,你这次必须做好预防,最后对方就提前防范了。还有一家马铃薯知名公司,负责人正在北京开会,接到李巧珍电话后,对方赶紧通知公司技术人员往棚上盖保温被,这家大户和企业100多个棚的马铃薯没有被后来的强冷空气着。事后,对方纷纷打电话向李巧珍致谢!

通过移动端为农民提供气象服务产品

  “我为什么那么肯定地让他们防御?因为我对温棚室内、外气温做过对比观测,预警、防冻、冻死指标了如指掌!多年来,为观测温棚内的温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都是早早爬起来,打着手电去观测,有了对比观测、调查,就凝练出了针对温棚的气象服务指标,超出指标,预警就会及时、准确发布!”李巧珍说:“我打个电话,能够给人家挽回上千万元的损失,这个价值太大了!”

调查霜冻对林果业的影响

  李巧珍说:“决策部门、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认可你,你压力就大,不能报错,报错了损失就大。一期服务产品,背后利用的资料特别多,花费的时间也特别长。虽然现在不当站长了,李巧珍依旧热衷研究和服务,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热情不减,加班加点地工作,始终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现在我有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但干起来就忘记了。有人说你现在都到这把年纪了,还这么拼命,是何苦呢,但我喜欢嘛。”

  今年57岁的李巧珍从1981年开始就从事气象工作,做过地面观测、天气预报、农业气象观测、报表预审、农业气象试验研究、服务等。1986年—1988年在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专业学习。1997年任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副站长,2006年任站长,2016年6月开始不再任站长之后,仍以高级工程师身份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工作。

  她曾多次为中国气象局培训学院组织的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业务骨干培训班学员讲课。由她研究的马铃薯等旱作农业气象试验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旱作农业区。多年来,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迎来全国多个省区市气象部门专家前来参观和学习。

  有一次,定西市气象局一名同事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读研究生时,给李巧珍发来一张图片说:“我的老师现在正给我们讲研究、总结的内容。”这让李巧珍一直充满欣慰和感动。

李巧珍获得的荣誉之一。

  李巧珍曾三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预审农气报表连续20年无错。 2004年被评为全省气象部门“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01~2006年获得全省气象测报优秀检查员称号,2007年被定西市政府评为“全市气象部门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市政府授予“定西市第一届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气象局联合授予“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甘肃省气象局和定西市气象局分别授予双文明标兵称号。2010年在全省气象部门第四届业务竞赛中荣获“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一等奖”,同年再次被定西市气象局授予“定西市气象部门双文明标兵”称号。2011年荣获定西市爱岗敬业道德模范提名奖,同年,被甘肃省气象局授予为农气技术能手”。2007年、2011年光荣当选定西市第二、第三次党代会代表,2016年全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2010年—2016年被定西市气象局授予为全市气象部门双文明标兵,2013年和2018年被甘肃省气象局评选为优秀为农服务专家。同时她所领导的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被中国气象局授予“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并多次被甘肃省气象局和定西市气象局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等。

  “你所做的付出,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你。”李巧珍说,“尤其是多年来,我的研究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局、定西市委市政府、定西市气象局等的大力支持。我将继续奋斗,继续为农民服务!”

  采访结束时,李巧珍向记者说了一件喜事儿:集中了她38年气象为农服务的实用经验和方法,正在编辑成书,即将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她希望这本书,能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好的农业指导和服务。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