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精准扶贫

挪穷窝 奔富路——静宁县界石铺镇大河村易地扶贫搬迁侧记

 2020/08/05/ 15:43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吕慧霞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吕慧霞

  “大河无河有大山、山的那面还是山,苦咸水苦了庄农人的心、土房子守了几辈人的身……”这是2018年之前静宁县界石铺镇大河村作为深度贫困村的真实写照。

  世世代代居住在大河村阴坡和阳坡这个“簸箕湾”的37户农户,由于东西环抱的两个山头有两条山体裂缝,存在极大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一遇下雨天,镇村干部和当地群众的心就“悬”了起来。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一班人誓要将这两个社的贫困群众搬出“危险地”和“穷窝窝”,让群众住上新房,走上脱贫之路。

  好政策 给群众带来“福音”

  如何让被“困”在山脚下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一直是大河村村“两委”一班人的一块“心头病”。2018年,大河村阴坡、阳坡两个社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村,这给全村群众带来了“搬迁脱贫”的福音。在界石铺镇党委、政府的安排下,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立即组织村社干部、党员群众积极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发动群众。

  “我们心想着这是为村上群众办的实事、好事,群众的支持率应该不成问题。”王海军说起当时的想法。没想到事与愿违,一圈转下来,大多数群众表示,故土难离,虽说生活环境恶劣,但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有他们住的破房子、有他们贫瘠但又舍不得丢的土地,有对老宅老院、田地庄稼、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要让他们搬到另一个地方去,他们一时半会儿想不通。

  为彻底消除两社贫困群众的思想顾虑,干部们只能在做通群众思想上下功夫,“大哥长、婆婆短”,使尽浑身解数,用耐心和真心一次、二次、三次……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讲脱贫之道和致富之策,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一月有余,涉及搬迁的37户农户在镇村干部的积极动员下全部同意搬迁。

  先规划 定好项目建设“标准”

  群众的思想做通了,怎样建、建成什么样,成为全体镇村社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面临的又一道难题,他们积极学习政策,衔接镇党委、政府规划指导,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促进大河村整村脱贫的重要举措,积极会同县上有关部门,按照“规划先行、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安置区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布局。

  时任大河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长的王晓峰对此记忆深刻,“在规划建设之初,镇村社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基本白天上山下地、现场规划,晚上进村入户、讲清政策,每天都是忙到半夜12点多才睡。”

  包村领导陈小兵表示,为切实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真正办成一个惠民工程、民心工程,镇村干部每天组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村社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会议,既要考虑群众的意愿,也要科学规划,连续30多个日夜,委托设计完成面积从25平方米到150平方米不等的6种户型,当拿到规划图的时候,看着规划图,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搬迁群众喜笑颜开的面容,安居乐业的景象。

  为减少搬迁群众的负担,镇村两级严格按照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的刚性指标,把政策规定与群众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周密细致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按照当地民居白墙红瓦主体风格,全部砖混现浇顶结构,符合抗震设防国家标准,整个修建过程让群众全面参与,由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牵头,推选村民代表组建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巡查检查,有效促进项目建设。经过一年半的建设,32户贫困户、5户非贫困户搬迁群众于2019年7月1日全部搬迁入住,圆满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这些干部真的把罪受了,白天进村入户和百姓磨嘴皮子,向搬迁户讲规划选址、建房标准、资金用途,晚上召开各种会议研究搬迁过程遇到的难题。有的群众不参会,第二天还要到户内向他们解释会上定下的内容。要是没有这些干部的付出,哪有我们现在住的好房子。”年近花甲的王玉时感激地说道。

  强产业 鼓起群众钱袋子

  完成搬迁这才是“第一仗”,搬出来后,贫困群众靠什么脱贫、发展出路是什么?如何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

  大河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之前,全村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洋芋、胡麻、豆类等农作物。但由于传统农业链条短、价格低,群众收益不高。为了让搬迁群众既“安居”又“乐业”,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带头创办了大河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安置区规划建设养牛小区1处,修建标准化牛暖棚30座、青贮池1座,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在阴坡、阳坡两个社集中连片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00亩、全膜洋芋600亩,形成了“旱作农业+养牛”多元富民产业格局。

  坚持“一业主导、多业驱动”,“种地、养牛、务工”多元发展,加强搬迁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指导和劳务输转,努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促进搬迁户通过就业扶贫脱贫致富。2020年,搬迁点输转贫困劳动力33人,有效解决了搬迁户增收难的问题。

  易风俗 提升幸福“指数”

  新村要有新风尚。在解决了搬迁和脱贫“两件大事”之后,大河村“两委”一班人又将目光瞄准了乡村振兴,注重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让群众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积极争取环保项目支持,易地搬迁37户农户全部实施卫生厕所改造,引进污水处理设施,推行农户雨污分流、分户安装三格化粪池式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对村庄闲置地进行精心规划,在村庄入口处建设村民休闲花园,实施游行步道铺装和文化广场绿化,栽植云杉、黄金榆、丁香等绿化树种1300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分类式垃圾箱50个,建设垃圾临时收集台2处,绿化美化亮化了村庄环境,将大河村打造成干净整洁、美丽宜人的宜居村庄。

  今年春季,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治理“百日攻坚”行动,集中调用机械,组织人员,全面完成了37户搬迁户原宅基地拆旧复垦工作。

  现如今,大河村全体搬迁群众都在向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既脱不了贫也富不起来的日子说再见;看戏的、走亲的、路过的都在羡慕地品评着大河村的变化;老奶奶笑容可掬,农村妇女衣着靓丽,家中“掌柜的”也挺起了腰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