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文化创新

“芮鞠遗韵” 新突围——崇信县省级非遗项目MV拍摄侧记

 2020/11/16/ 20:50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王颖月 戚斐

崇信民歌电视MV拍摄中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颖月 戚斐

  “登上唐帽山情郎望不见,放眼我的哥哥在天边;武康郡王雄风威震八方,扶山慰水黎民代代传送……”

  初冬时节,在崇信县芮河岸边,一曲曲悠扬动听的民歌打破了瑟瑟寒风下清晨的宁静。这里,崇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MV“芮鞠遗韵”正在紧张拍摄进行中。将传统的非遗文化借助新媒体形式进行演绎,不只是打破了这些民间表演艺术走村串巷、赶场子的社火形式和舞台表演定式,更是非遗文化产业创新在新时代的又一次“新突围”。

  留住芮鞠文明的根与脉

  崇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大量的齐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受历代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这里是民间民俗文化自由生长的一片沃土,传承保护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别具一格,颇有特色,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目前,崇信县的非遗项目共14大类300多项,有省级保护项目4项,市级保护项目50项,县级保护项目60项。其中,非遗表演艺术主要有“崇信民歌”“弦子腔”“山梁走唱”等等,是崇信历史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承载着崇信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与进步。

  近年来,县上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弘扬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精心保护,并通过“非遗+”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非遗表演艺术逐渐开始从崇信的新窑大山、南北两塬走出来,走进老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

  在崇信的春晚舞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休闲龙泉夜·欢乐嘉年华”活动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在“山水龙泉·养生崇信”文化旅游节上,总是少不了非遗节目精彩纷呈的表演,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非遗表演艺术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

  崇信的非遗表演艺术植根于芮鞠大地,是芮鞠文明的根与脉。据了解,这次重新创作演绎的非遗文化创意作品,有《十对花》《拆洗婆娘》《想情郎》等6首,全力打造崇信非物质文化遗产——“芮鞠遗韵”品牌宣传,使它们的传唱更有特色,更有韵味,并借助电视以及网络新媒体之翼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发扬光大,为传承保护崇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这也是崇信文化产业创新的一次新突围,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认识崇信的非遗表演艺术,关注它们的前生、今世和未来。

  守正创新焕发蓬勃生机

  守正创新者进,守正是基础,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是非遗文化永葆蓬勃生机的活力源泉。

  民歌在崇信的非遗项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俗称“山歌子”“打山歌”,起源于唐代,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屯兵筑城置“崇信军”时,与民共建边疆,百姓欢庆丰收、生活安乐时歌唱山歌小调,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崇信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曲调优美,内容丰富。

  崇信民歌《连三月》是这次“芮鞠遗韵”非遗品牌创作宣传的一首主打作品。该县音乐老师巩兰说:“以前,《连三月》的演出基本上都是在舞台上,而这次拍摄MV,在保持崇信民歌原生态韵味的基础上,策划设计了以芮河水和芮龙堡农耕文化生态苑为背景的画面意境,而且男、女对唱,通过很多唯美的电视画面呈现了朴素美好的爱情故事情节,极富有生活情趣,对于观众来说,是全新的视觉体验,可以在画面中更好地去理解这首民歌所表达的内涵,更加深切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从“唱”民歌到“演”民歌,从方寸舞台到丰富的场景画面,并用新媒体的现代语言来阐释和呈现传统文化,也许仅仅只是表现形式上的开拓创新,让老百姓更容易实现角色与剧情的共鸣,但实则是非遗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践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理念的实际行动,使崇信民歌真正唱得响,听得美,传得开,迈上了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台阶。

《三千年的古槐弦子》演出

  博观约取的华丽嬗变

  无独有偶,这样的创新成果在崇信并非偶然所成,一旦非遗魅力与创作灵感相碰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总会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崇信县的柏树塬上,活跃着一支由非遗传承人王宏荣带领的弦子腔传习团队。弦子腔在崇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在民间清唱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或针砭时弊,或激浊扬清。经典剧目《八仙拜收》曾远赴中国香港、俄罗斯参加演出比赛,获得了银奖,广受赞誉。但王宏荣却坦言,弦子腔保存下来的剧本不是很多,随着社会主流思潮、风俗风情的变化,需要有更多的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新作品新剧目,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审美要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朱文杰,崇信县二中的音乐老师,常年从事钢琴、二胡的教学研究,他以前从来没想过居然能和“弦子腔”结缘。他向笔者讲述了《三千年的古槐弦子》的创作经历。“去年12月份,我接到了创作弦子腔新作品的任务,如何在保持弦子腔浓厚的原生态唱腔味道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崇信元素呢?我一开始就想到了崇信的千年华夏古槐王,它们都是崇信历史文化的绚丽瑰宝,源于芮鞠大地,一脉相承。弦子腔有着自己独特的腔调和旋律,尤其是唱腔中的高腔,畅快流利,高亢激昂。而古槐树冠盖如云,虬枝盘龙,同样有着蕴天地之精气的博大悠远。我想让老百姓不仅能看到,也能通过弦子腔听到古槐树一站就是三千年的宏伟气势。当时灵感一现,内心就有着一种冲动和责任感,敦促我尽快投入创作。”

  就这样,在县文化馆的协调下,两人一拍即合,对这次创新作品都有着极高的创作热情和信心。当弦子腔“邂逅”古槐树,当非遗传承人“遇见”音乐创作人,一切皆有可能。终于,历时近两个月时间,一首《三千年的古槐弦子》全新出炉。

  “三千年的古槐,百年的弦子腔,三弦子一弹唱起来,嗨……”2020年7月,平凉市“清凉怡夏——平凉人游平凉”巡回宣传演出活动走进崇信县专场推介会在龙泉寺举行,《三千年的古槐弦子》将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弦子腔独特的唱腔艺术、传统的三弦板胡与炫酷的电音吉他贝斯混搭碰撞,传递着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之美,聆听着新奇的古韵新风,台下的观众现场气氛热烈,在情不自禁的一声声的旋律应和中,仿佛真的穿越时空,置身于古槐树下,以“三千年的约定还你前世今生的夙愿”的虔诚,感受着千年古槐树宽阔胸怀的呼唤与庇佑。

  “《三千年的古槐弦子》是弦子腔的突破和升华,是传统文化的华丽嬗变,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县文化馆馆长章龙说,“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像这样的文创作品既有形式创新,又有内容支撑,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更加多元化,生动化,与时俱进,适时而成,更为我们新时期文化创意作品的创作拓宽了空间,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腔一调演绎世事百态,一招一式彰显人文情怀。崇信的民间民俗文化犹如历史文明留下的种子,散落在芮鞠大地山山水水之间,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次又一次的新突围,又如崭新的阳光一样照耀着,让这些种子年年都会重新发芽、开花,结果,金灿灿的依旧满山遍野,时时处处闪耀着熠熠光彩。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