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老物件里忆乡愁 瓜州三道沟镇农耕文化长廊受欢迎

 2022/09/09/ 22:43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魏彩星 王鑫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魏彩星 王鑫

  “妈妈,这个木犁怎么耕地的?墙上挂的这个‘升’是做什么用的?”近日,随着开学季的到来,瓜州县三道沟镇农耕文化长廊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榔头、犁耙、煤油灯、石磨、“升”“斗”等农耕时期的老物件,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勾起了家长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农耕时期木犁。

  瓜州县三道沟镇农耕文化长廊位于三道沟村七组农房改造示范点,长130米,宽7.5米,共占地975平方米左右,主要存放近代的农器具和生活工具,走进长廊能感受最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农耕文化长廊内,墙上一幅幅作品生动介绍了昔日农民刨地、犁地、耙地、割麦等生产生活场景,廊道里摆放的耧、犁、耙、石磨、煤油灯等传统农耕农具和老式生活用品,向人们展示着以往的生产生活轨迹,传承着浓浓的乡愁。

农耕老物件展示。

  “你看,这个磨盘,以前在农村很常见。我小的时候就推过磨,刚开始推一会儿,过后胳膊就抬不起来了。”“看见风箱,就想拉几下,小时候,我就喜欢拉这个。”“老物件现在虽然派不上用场了,但它们是老一辈的智慧,是一种历史,更是文化的根基,当地政府把这些民俗文化重新捡起,让更多人记住乡愁乡情,值得点赞。”慕名前来观赏的几名游客正在叙旧。

农耕文化长廊。

  一样老物件,承载着一段历史,默默讲述着农耕故事。这些老物件,虽然结构简单,使用却很方便,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乡民,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无不体现着农民的聪明和智慧。

  “犁、耙、升、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这些老物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年来,我们抢抓农房改造政策机遇,利用腾退土地打造农耕文化长廊,不仅让更多的人留住乡愁记忆,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载体讲述农耕文化发展历程,弘扬农耕文化精神,在所见所闻所感中,让大家更加了解农业、尊重农民、热爱农村,提振农耕文化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凝聚正能量。”瓜州县三道沟镇三道沟村党总支书记吴亚明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