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破茧”蚕桑 振兴“丝”路——康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掠影

 2023/08/11/ 10:05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张埥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埥

  秦岭以南,巴山以北,坐落在嘉陵江上游的康县,是丝绸之路南线——中国北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孕育蚕丝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条经济流通、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古道在岁月长河中已渐渐不复繁华,但栽桑养蚕之风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留存。

  30多年来,蚕桑产业持续发挥桥梁作用,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传统养蚕到智能化养蚕,从单一结构到多元延伸……康县围绕蚕桑构建全产业链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拓宽乡村振兴的“丝路”。

图片1.jpg

  初秋时节,康县大南峪镇的智能养蚕基地里,新引进的全套智能化设备正开足马力高效运转。一堆堆鲜翠的桑叶,一盘盘白胖的成蚕,通过传送带有序输送至下一个环节。

  “原来一张蚕单产量是70斤,现在已经提升到了80斤。之前70张蚕要70个人来养,现在一台设备三个人操作就能正常运行,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南峪镇镇长李金利介绍道。

  蚕桑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靠人工喂养,生产效率低成了制约当地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铁门槛”。

  今年春节期间,李金利组织镇上相关工作负责人赴重庆、四川等蚕桑产业发达省市学习考察,成功引进了智能化自动控制养蚕设备,实现了自动化养蚕喂桑。

  该套设备可提高蚕种催青一日孵化率5%以上,节省劳动力1/3以上,降低能耗、物耗40%以上,每批可实现共育小蚕200张。由全年3季养蚕提高到全年8批次养蚕,生产效率提高8至10倍,蚕茧优质率提高25%。真正实现了千家万户栽桑、能人大户养蚕,让没有条件喂蚕的蚕农通过出售桑叶受益,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生产质效,还为群众敲开了新的“增收门”。如今全镇已有2000多人从事蚕桑种养,人均增收2000多元。

  作为陇南传统优势产业,蚕桑产业在全域产业发展中仍然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全市现有桑园面积约4.36万亩,现存可利用蚕室650座、3.2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康县、徽县、成县三地。

  康县城关镇黄家坝村的黄忠宏就是村里的老蚕农,每年春、夏、秋三茬蚕,一茬都不落,一年接着一年养,养了30余年,现在已经是村里的“养蚕大户”。因收益还不错,黄忠宏还流转土地十余亩,扩大桑园种植面积,增加育蚕数量。此外,他还自酿桑果酒,在自家桑园里套种玉米、小麦、洋芋等,光这一茬夏蚕下来,也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

  “桑树和蚕儿浑身都是宝,样样丢不了。”来到位于康县长坝镇的康县蚕桑展览馆,康县蚕桑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强廷玉热情地介绍起蚕桑的各种“妙用”:桑果酒、桑叶茶、蚕丝被、蚕沙枕……样样都是蚕桑产业“延长线”上的珍贵成果。

  作为土生土长的康县人,强廷玉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和蚕桑打交道,几十年来见证了康县蚕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再到如今式微的艰辛历程。

  “这几年我们的蚕桑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期,产业规模不如从前。但是康县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本地栽桑养蚕的传统还在,因此振兴蚕桑产业,纵深拓展全产业链增值环节,是我们中心接下来的努力目标。”强廷玉说道。

图片2.jpg

  今年以来,康县蚕桑技术服务中心以加强蚕桑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自主品牌等为重点工作,推动全县蚕桑产业走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蚕桑产业的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产业多元化,提升蚕桑产业链质效,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城关镇还通过建设蚕桑产业扶贫基地和养蚕扶贫车间,就近吸纳农户就业;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报团取暖”,扶植种养大户“带头致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支撑,开辟出一片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沃土。已带动农户增收20余万元,曾经的“过气”产业正一步步实现“翻红”。

  从坚持初心到苦干实干,再到拼搏奋进,一代又一代蚕桑人始终在路上,而蚕桑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为发展“护航”。一枚小小的蚕茧,一片小小的桑叶,富裕了一方百姓,更串联起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图景,蚕桑产业也将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走上高质量发展“新丝路”。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