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乡村振兴

灵台“乡土人才”马登云的有机小麦创业路

 2024/06/12/ 18:28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朱强 熊瑛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朱强 熊瑛

  微风拂过金色的麦田,沉甸甸的麦穗儿随着麦浪轻轻摇摆。眼下,灵台县荔江生态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的千亩有机冬小麦已陆续进入成熟期,丰收在望。该公司负责人马登云随手揪下几个麦穗,搓掉麦皮,看到一粒粒饱满的麦粒,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马登云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甘肃有限公司农食部经理韩瑞麒查看有机小麦成熟情况。朱强摄

  马登云是灵台县朝那镇人。行过医、经过商,在建筑行业干了数十年,本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将目光转向了农业,转行发展起了有机小麦种植,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小麦基地建设中。

  在承包土地前,马登云查阅过一些资料,发现有机小麦种植的发展空间很大。他想,如果能抓住有机小麦和有机石磨面粉产业独特的市场优势,在家乡广袤的田野上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也未尝不可。多方打听后,他发现灵台县中台镇安家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对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于是,2016年马登云回到家乡,在安家庄村承包了1036亩丘陵台地,并购置了数台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建成了自己的厂房。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但要有勇气更要有技术。马登云一有空就在网上学习,感觉有用的书籍就立马买来细读。积极向县农技中心专家请教,不断进行有机小麦生产过程的探索,同时还利用农闲时间,赴甘农大和兰州大学参加培训,为自己“加油充电”。

  国家对有机农业有着严格而完善的认证监管体系,除了在种植过程中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外,对种植周边环境的地下水质、空气质量及与普通大田的缓冲隔离带等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即使在种植土壤检测合格的情况下,必须历经三年的强制转换期才能取得正式有机证。

  “三年的转换期确实艰难,只有投入没有收益!”马登云说,由于有机农业发展周期慢、投资大、效益提升慢,很多人望而却步。但他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他严格按照国家有机小麦生产要求,坚持不用一粒化肥、一滴农药、一片地膜。采用深松耕和深翻措施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采用复种豆类绿肥和施用牛羊粪肥来提高有机质含量,争取让每一个地块的粮食都符合有机标准。

  荔江生态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有机面粉。 马登云供图

  目前马登云已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基地也全面掌握了有机小麦的种植、仓储和加工技术。如今,有机小麦年产198吨,可加工有机石磨面粉158吨,有机麸皮40吨,年产值达到420余万元。马登云注册的“汉黍”品牌面粉也入选甘肃省第四批“甘味”农产品品牌名录。有机冬小麦、石磨面粉、有机麸皮通过国家认证的同时,也填补了甘肃省有机农业领域的两项空白。他本人也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甘肃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第一批入选专家,被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评为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荣获甘肃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达人称号。2021年被中共平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平凉市“乡土人才”。2024年被甘肃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现在,马登云基地生产的有机面粉也在线上和线下形成了较好的口碑。说起以后的发展,马登云说:“如今基地生产已经步入正轨,今年我们已经对原有加工厂房进行了扩建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加工流程,面粉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有机面粉的相关宣传,争取让更多消费者吃到我们的有机面粉。争取带动更多群众加入到有机小麦的种植中来。”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