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建军
初冬时节,走进成县镡河乡,五彩斑斓的深秋美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曲径通幽的生态小路,多点开花的特色产业,笑容可掬的群众……一幅生态宜居、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的农村新画卷尽收眼底。
美丽的镡河乡镡河村秋景。陈正强 摄
近年来,镡河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凭借优质的自然资源优势,聚焦乡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就业,创新“联户带农”模式,打破“一家一户”传统格局,带动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参与种植,建立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我们村是全县最边远的村子,如果没有这些产业带头人的加入,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成果。”镡河乡建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佘美丽感慨地说。佘美丽把产业发展作为发展乡村的“破局”关键,身先士卒,投资60多万元,建成全乡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引进鲟鱼、银鳕、丁桂、鸭嘴鱼等经济效益好的特色鱼类,在产业带动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镡河乡石榴村产业基地。陈争强 摄
在她的示范引领下,村里的外出务工能人回村创业,有的在村里建起了菌类蔬菜大棚,发展羊肚菌、香菇等食用菌种植;有的开起农家乐,发展起了乡村游;有的发展玉米魔芋套种。一时间,魔芋、桔梗、花椒等特色种植产业蓬勃兴起,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支撑,实现了抓好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这些桔梗是我们去年春季栽的,个头要比长三年的还要大,产业也要提升30%左右。”在石榴村的产业园中药材种植基地,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镡仲宏拿着刚挖出的桔梗介绍道。镡仲宏不仅有产业发展的丰富经验,更有创新发展的思路。
在乡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村上努力争取下,引进县内龙头企业建成村级产业园,流转土地80亩建成种植大棚,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特色种植,带动群众年增收90多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达130多万元,合作社为群众分红190多万元,夯实了群众增收基础。“群众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有500元的租金收入,在这里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务工收入,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收入,产业园建起来了,群众收入有了保障。”产业园负责人刘辉说。在村上的动员下,外出务工多年的马捷返回村子,流转26亩土地投资建起97座大棚,种植羊肚菌、香菇等食用菌,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让村子里的老人和留守妇女有了务工的机会。“挑拣香菇我们按每筐4元的标准发放劳务费用,摘香菇每天发100元劳务费,又不需要出大力和技术,很适合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马捷介绍说。在生产高峰期,本村人忙不过来,周边一些村的村民也陆续加入进来,最多的时候达到40多人,每年仅劳务费支出就20多万元。这样的暖心发展故事在镡河乡还有很多。成绩的背后是镡河乡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生动实践。如今,该乡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蓬勃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乡村振兴致富路上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9月26日成县转湾村:企地共建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
- 2024年09月04日成县:核桃盈枝庆丰收 体验采摘乐陶陶
- 2024年08月20日村美民富产业兴 成县沙坝活力足
- 2024年07月15日金叶“赶烤”钱景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