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十年坚守 山川如画 康县推动山乡巨变的生动实践

 2021/01/08/ 22:40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冯丽蓉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冯丽蓉

  2020年12月22日,康县山欢水笑、宾朋云集,由农业农村部、甘肃省政府及世界旅游联盟、法国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联合主办的2020“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在康县福坝举行。这一天,必将永载康县发展史册。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址落地康县,这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康县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自我加压抬标杆,咬定青山不放松,十年潜心耕耘的结果。 

  十年坚守,青山不负。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坚持生态理念、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彰显时代精神,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莽莽山乡变成了全域美景……

  立足县情实际的开创之策

  清澈的溪水从村中淌过,整洁的道路通往家门口,民居幽静致雅、院落窗明几净,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看康县的乡村景致,分明就是一幅山水田园式的美丽画卷;村史馆赓续优良传统,文化广场舞动现代时尚,村规民约村民共同遵循……品康县乡村内涵,处处洋溢着幸福和谐新气象。

  而眼前的这一切,对于十年前的康县人来说就是一个奢望。

  位于秦巴山区甘肃南部的康县,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甘肃省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80%以上的群众居住在高半山或深山峡谷及林缘地区。十年前,康县农村人畜混杂、柴草乱堆、蚊虫遍地,农户住房高、大、黑、空,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通讯靠吼、出行靠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生产生活条件曾经极为艰苦。外地人对康县普遍印象是“山清水秀人不秀,鸟语花香饭不香”,本地年轻人多有逃离之心、少有坚守之意。

  2011年9月,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在中国共产党康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努力提升执政能力,奋力开创康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报告,首次提出“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他多次深入当时康县最典型的贫困片区王坝镇大水沟流域,走访农户,把脉问诊,连续召开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和镇村干部大会达27次,提出以大水沟流域为试点,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带动全县逐步推进。

  2011年12月,《康县2012年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出台,提出“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保护优先、长效管理”建设原则,全力打造成“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顺畅、乡村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新村。

  壮丽山乡,生机孕育。以此为发轫的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徐徐拉开了帷幕。

  农村发展的强烈愿望,如星星之火,瞬间燎原。仅仅到2012年底,首轮50个村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和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建成了美丽乡村。

  顶层设计的理念决定着方向。此后,康县每年以县委1号文件统筹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相继出炉《康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康县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确立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总体思路,紧紧盯住“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不搞千村一面,依村就势建设,按古村保护、康养旅游、生态田园、文旅开发、环境改善五种类型,对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全面推进。

  美丽没有终点。截至目前,全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已全部建成美丽乡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70个,2镇16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相继荣获“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称号。

  顺应民心期盼的务实之举

  每天清晨,长坝镇福坝村村民李飞都早早起床,把自家经营的农家乐打扫干净:“每天有那么多游客来吃饭,必须把卫生搞好。”李飞一直以来都在外面打工,与丈夫也是聚少离多。近年来随着康县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兴起让她看到了新的机遇,2020年她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能让更多的人来吃我们自家做的家乡菜、家乡饭,每天还能收入到1000块钱左右,我真的很高兴。”李飞谈及现在的生活时满脸幸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康县美丽乡村建设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调动群众参与建设,从根本上全面改善群众最期盼的路、水、电、房、上学、就医等设施条件,村村配套建设村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村史馆、家史馆等,大力开展“六争六评”“一日五问”“最美系列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各级干部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康县把发展多元富民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南茶北椒、整县核桃、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产业发展布局,建成兴源、龙神、满福等农特产品龙头企业,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全县发展核桃、花椒、天麻、中药材、茶园等特色农林产业110多万亩,实现了提升产业适宜区全覆盖。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康县有80000多农民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了群众致富的不竭资源,改变了守着“宝山”过苦日子的状态。

  随着全域乡村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天生丽质的康县乡村日益成为创新创业的深厚沃土和吸纳就业的优质平台,吸引越来越多像李飞一样的人,办农家乐、开民宿、发展现代农业……开启了“新宝藏”,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钱袋子”。

  过去那些感到农村无奔头、无盼头的外出创业务工者,纷纷返乡回乡兴办企业、建设农村、发展产业、创业致富。近年来,有4000多名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回资金约6.5亿元,带动全县6000多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十年前我在市计生委工作期间,走遍了各县区大部分的农村,感觉最脏乱差的就是康县的农村。十年后的今天再次来到康县,感觉整个乡村干净整洁,变成了一个大花园,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原陇南市政协副主席张俊兰说道。

  康县过去因环境差不敢带对象回家的农村青年,现在挺直了腰杆,有了脸面、有了底气,全县2000多名35岁以上偏远贫困村大龄青年实现了成家立业、安居乐业,仅岸门口镇中节村,近5年来就有17名来自云南、重庆、山东等地的姑娘嫁到这里。

  坚持久久为功的振兴之路

  “我们将着眼于乡村振兴,着眼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的平台作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让陇南的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村更美。”副省长、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在2020“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发言时提出。

  乡村振兴,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康养旅游目的地”“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众多荣誉,只是康县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从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到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一步步渐次推进。这样的理念,这样的道路,康县一走便是十年。

  康县牢固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和“管环境就是管健康、就是管民生”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政治担当,坚守工作重心不动摇,施政理念一以贯之,连续以县委1号文件全面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保证了工作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制定完善美丽乡村“十有”建设标准和美丽农家“庭院五美”“家中五有”“室内五净”建设标准,保证了建设有规范、管理有机制、运行更长久。

  康县充分发挥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全力调动班子成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抓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在美丽乡村建设一线锻造“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干部队伍和“建设有规划、落实有队伍、办事有资金、工作有干劲”的基层组织,形成了县四大班子围绕一个目标、步调一致的向心力,各部门敢于担当、务实高效的执行力,各乡镇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竞争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集中力量办大事,美丽乡村育新人。康县持续开展全域环境绿美净工程、“花满康城诗意乡村”“明窗亮灶”“拆危治乱”“厕所革命”等行动,系统治理,逐年推进,踏踏实实沉下心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美不在一朝一夕,但必须只争朝夕。十年来,康县干部群众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委主要领导的亲力亲为、强力推动下,自强不息、苦干实干,将一条条“羊肠小路”修建成了平坦宽阔的康庄大道,将一道道“烂泥沟”整治成了鱼嬉鹭飞的景观河,将一座座“黑空脏”的土坯房改造成了干净舒适的农家院,将一个个人畜混杂、环境脏乱的小山村建设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家园,在康县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的秀美画卷。

  久久为功必成功。回头望,美丽康县一路精彩;昂首向前,乡村振兴蓝图必将在这里变为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