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凉州区:壮大村集体经济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2023/08/15/ 09:20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陈凯年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陈凯年)近年来,凉州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全面谋划、全程保障,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村级“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新路子。

1.jpg

  在凉州区五和镇集体经济产业园种羊场,标准化养殖圈舍整齐排列,圈舍里清一色的纯种湖羊膘肥体壮、毛色顺亮,工人们仔细检查着羔羊的生长情况,为出栏作准备。

  今年,凉州区五和镇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立足镇域产业基础,成立五和镇集体经济产业园发展肉羊产业,并建成五和种羊场,引进湖羊,利用现代化繁育技术,改良品种,提高产羔率,以销售优质种羔羊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五和镇集体经济产业园占地面积73亩,改造提升羊舍8栋,饲料库房3011.04平方米,修建了青储池等附属设施,引进优质种湖羊1600只,现存栏3000只,其中新产羔羊1500余只,第二周期产羔将于8月底开始。”凉州区五和镇侯吉村党支部书记、五和种羊场负责人张兴海介绍说。

2.jpg

  五和镇集体经济产业园通过引进优质湖羊品种再繁育改良羊品种,打造集体经济羊产业“共享牧场”,逐步辐射周边农户养殖“宜舍饲、繁育快、生长快”的湖羊,在带动当地羊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周边不少乡镇的养殖户前来购买。

  “羊场以入股分红和收益分红的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现已实现入股分红6.9万元、收益分红4.2万元,此外,还通过回收周边农户农作物秸秆、吸纳脱贫劳动力就近务工等形式帮助农户增收。”张兴海说。

3.jpg

  在凉州区长城镇岸门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昔日的撂荒地上一排排钢架大棚整齐排列,新栽的小芹菜长势正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今年以来,长城镇坚持“薄弱村保底、一般村壮大、富裕村做强”的目标,建强组织、打造标杆、挖掘产业模式,拓宽发展路径,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岸门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平整闲置土地62亩,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新建全钢架日光温室40座2.68万平方米,同步配套智能温控、水肥一体等智能设备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主要种植娃娃菜、芹菜、小叶菜等经济作物,预计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以上,吸收周边就近务工群众60余人。实现群众务农务工两不误,村集体经济壮大可持续的‘双赢’局面。”凉州区长城镇党委副书记曹玉年说。

  在长城镇前营村,马路旁的两座新建瓜棚引人注目,据了解,这两座瓜棚是由前营村党支部自己建设的,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今年,我们前营村党支部平整村集体闲置土地,利用村集体结余资金搭建全钢架日光温室2座1200平方米,种植品牌甜瓜,通过自主经营,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走出了一条转‘活’土地、端稳‘饭碗’的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凉州区长城镇前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立介绍道。

4.jpg

  “目前,全镇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达到196.95万元,村均达到15.15万元。下一步,我镇将围绕整合闲置资源发展‘土地运营型’经济,利用小麦地块复种持续发展‘产业经营型’经济,组建劳务合作社发展‘劳务输转型’经济,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提供、物资供应等有偿化服务发展‘服务创收型’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曹玉年说。

  2023年,凉州区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区村集体经济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自查盘点,综合分析2021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各项收入,摸清家底、掌握实情,指导39个镇和荣华街道办事处、442个村分别制定“一镇一方案、一村一策”及各镇推进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准发展路径、增收渠道和发展支点,积极推广“资产经营型”“资金投入型”“土地运营型”“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确保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达到15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5%。

  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凉州区4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500.48万元,村均14.71万元。为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