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玉玺
立夏时节,群山苍翠,绿水环绕,“两江八河”流域草木繁盛,空气清新,环境舒爽。文县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条件,为黑木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近日,气候变暖,环境温润,正是文县黑木耳生长的绝佳时期。笔者走进文县石鸡坝镇石鸡坝村,看见成片的黑木耳大棚镶嵌在国道与白水江之间,基地棚内吊挂着的圆柱状木耳整齐排列,菌棒上长满了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宛如黑丝绒般柔软,又似恣意绽放的花朵般充满活力,肥厚光亮,长势喜人,甚是好看。村民们提着桶,在菌棒之间穿梭,采摘、运输、晾晒,喜笑颜开,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到家里,真是一举两得。”正在娴熟地采摘木耳的村民李美莲感到十分满足。
近年来,文县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始终将产业发展视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按照“长短结合、大小结合、远近结合”的思路,依据“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的产业发展理念,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增收,成功打造出多个助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尤其是以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县独特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黑木耳“肉厚耐嚼、韧而不硬”的卓越品质。今年,石鸡坝镇紧紧围绕“调结构、优布局、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促增收”的发展目标,将黑木耳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壮大发展引擎,助力群众实现“短平快”增收致富。
黑木耳种植基地采用“支部+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流转群众土地,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据石鸡坝镇党委书记杜欣介绍:“这片黑木耳种植基地占地44亩,建有高标准大棚35座和晾晒棚20座。目前投放袋棒70万袋,能吸纳当地村民30多人长期务工,预计年经济收益将达到105万元。”
该基地秉持“人不闲、棚不闲”的循环发展理念,在黑木耳采摘结束后,无缝衔接滑子菇、香菇等菌类种植,确保经济效益持续最大化。文县蔬菜中心主任王海鹏表示:“文县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食用菌种植。在不断摸索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木耳+夏菜’‘羊肚菌+夏菜’等轮作模式,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
为给黑木耳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文县农业农村局在即墨现代农业产业园(尚德镇尹家坝村)举办了全县食用菌(木耳)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对全县2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部分村社干部、食用菌种植能人大户、专合组织负责人等60余人进行了培训。
石鸡坝发展木耳产业只是全县的一个缩影。2024年,文县在尚德、丹堡、石鸡坝、铁楼、天池等18个乡镇19个村,共发展种植黑木耳585万袋。目前,已建成“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链式发展模式的文县食用菌(木耳)产业园1个、黑木耳种植基地19个,实现了食用菌(木耳)工厂化、标准化种植。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4月23日文县边地坪村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 2023年12月07日文县尚德红桔线上热销
- 2023年11月24日搬迁群众实现“安居梦” 文县碧口镇早阳坝集中安置区见闻
- 2023年11月03日文县凡昌村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