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高永斌)近年来,正宁县创新推行12345工作法,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延链、补链、强链的综合效应,将惠民政策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了民生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正宁县严格按照“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工作要求,始终围绕群众就业增收这一根本目标,严守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两条底线”,落实组织务工、发放报酬、技能培训“三大任务”,把好公示公告、政策交底、文本管理、台账管理“四个环节”,强化部门联动、前期准备、规范施工、后期管理、绩效评估“五项措施”,通过系统化的工作方法,建立了完整的以工代赈实施体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赈什么”“怎么赈”“谁来赈”的问题,更探索出一条“小项目”撬动“大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1年以来,全县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7个,总投资2840万元,带动务工群众565人,发放劳务报酬665万元,开展技能培训51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多个;实施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22个,带动务工群众585人,发放劳务报酬650万元,开展技能培训380人;实施政府投资重点工程以工代赈项目25个,开展技能培训2300人,吸纳劳务用工8700多人,发放劳务报酬18900万元。

正宁县宫河镇长口子村水毁道路修复工程施工现场。
“我们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政策内涵,把同时满足发放劳务报酬占中省投资比例在30%以上,每100万元投资吸纳当地群众不少于25人两个必要条件作为前置要素,逐级筛选投资规模小、技能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技能要求不高的项目,建立以工代赈项目清单,进一步扩大‘赈’的效果。”正宁县发改局局长赵晓程说。
以工代赈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民生底线。在施工阶段,正宁县建立“部门+乡镇+群众+建设单位”协调联系机制,采用“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模式,统筹培训资金和资源,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实现扶志到扶智的转变,促进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力工”变“技工”,“零工”变“常工”。
下一步,正宁县将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落实,持续推动一批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在正宁大地落地生根,实现“赈济”和“致富”双赢。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12日正宁果园春管背后的丰收密码
- 2024年05月25日正宁:小小羊肚菌绘就增收好“钱”景
- 2020年08月31日幸福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脱贫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