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郭晋良 朱静 陈慧敏
在历史悠久的玉门市,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与花锅盔,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生动实践。

陶埙:泥土中的千年古韵
在玉门市文化馆的陶埙工艺制作室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朝辉以其精湛的技艺,将一把把普通的陶土化作能够奏响千年古韵的神奇乐器。自2018年邂逅陶埙,王朝辉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古老乐器。他不仅潜心学习吹奏技法,更致力于陶埙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今年3月,玉门市文化馆开设的“文艺夜校”陶埙班,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在这里,几十名学员跟随王朝辉一同探索陶埙的奥秘,感受指尖与陶土共鸣的奇妙。
“目前已经有几十名学员参加了陶埙班,经过这三个月的学习,有一部分学生可以上台吹奏了,我很有成就感,也为我们玉门这个古老乐器的演奏有了传承人而感到十分欣慰。”王朝辉说。
王朝辉的努力,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了陶埙的魅力,更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花锅盔:面粉中的匠心独运
走出陶埙工作室,街巷间飘来的阵阵麦香,引领我们走进了另一项非遗瑰宝——花锅盔的世界。在某烤饼店,老师傅们正用老面发酵、古法揉制的传统技艺,将一块块普通的面团雕琢成细腻精美的花锅盔。这些花锅盔不仅口感香酥可口,更蕴含着代代手艺人的匠心与坚守。
据了解,制作花锅盔的工序十分讲究,揉面、擀面、雕刻,每一步都考验着老师傅们的技艺。尤其是在雕刻环节,更是需要老师傅们手持工具,在面团上灵巧地刻画,让层层叠叠的花瓣纹理跃然饼上。
自2007年入选酒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来,花锅盔的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玉门市某烤饼店负责人谢玉蓉就是其中的传承者之一。如今,这家烤饼店已经拥有40多个品种,不仅畅销本地,更远销北京、上海、海南等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对非遗的一种活态传承,更是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成功实践。

玉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
陶埙与花锅盔作为玉门市的非遗瑰宝,不仅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更彰显了玉门市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近年来,玉门市以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融入人民现代生活为导向,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截至目前,全市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5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26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32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人。
“我们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得到更深层次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可持续发展,为全市人民讲述更具玉门特色的非遗故事。”玉门市文化馆副馆长马琴梅说。
下一步,玉门市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玉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21日玉门文创产品接连上新 历史文物“触手可及”
- 2024年09月26日玉门加强文物保护 让“瑰宝遗珍”绽放新光彩
- 2023年11月28日玉门志愿服务引领文明新风
- 2023年10月13日智慧教育助推玉门教育优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