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乡村振兴

宁县:绿水青山间酿出“甜蜜经济”

 2025/07/24/ 08:46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梁晓飞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梁晓飞

  近年来,宁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中蜂养殖打造成特色产业,让“小蜜蜂”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引擎”。

  生态赋能:天然蜜库孕育产业根基

  宁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温和、植被丰富,拥有刺槐、洋槐、丁香等300余种蜜源植物,其中刺槐林面积达80万亩,形成天然的“生态蜜库”。每年5月至6月,刺槐花期长达15天以上,流蜜稳定,为中华蜂提供了优质蜜源。据宁县林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李斌介绍,合作社的3个示范基地共有600余箱中蜂,每箱年产量达10至20斤,年收购周边蜂农蜂蜜15吨,产品远销全国。

  “这里的花蜜纯净无污染,蜜蜂采的蜜品质高,市场认可度非常好。”来自郑州的蜂农马鹏连续多年转场至宁县放蜂,他坦言,宁县的蜜源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上乘。

  政策引领:合作社模式激活产业动能

  为推动中蜂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宁县出台《中蜂产业合作社建设方案》,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源、统一管理。目前,全县已建成林润、百花蜜等11个中蜂养殖合作社,辐射带动615户农户参与,养殖规模突破1.2万箱,年产值超2000万元。

  宁县林润合作社是典型代表。该社建成庆阳市首个半自动化蜂蜜灌装车间,注册“山丹花”“陇荣茂”等品牌,形成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技术赋能:科学养殖铺就致富路

  针对传统养殖技术落后的问题,宁县联合省、市蜂业技术推广部门,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讲授中蜂生物学特性、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技术。

  “以前靠‘土办法’养蜂,成活率低、产量差。现在学了科学管理,蜜蜂越冬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九岘乡北庄村蜂农梁占宁感慨道。他从2019年试养7箱蜂,如今已扩大至24箱,年收入超1万元。

  如今,宁县中蜂养殖已从传统散养迈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在宁县的青山绿水间,中蜂养殖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种生态理念的实践。从政策扶持到技术赋能,从合作社带动到品牌打造,宁县用“小蜜蜂”串起了绿色发展的大链条,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