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恺
近日,行走在陇南武都区的乡间村落,浓郁的书香气息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遍布全区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正以“文化粮仓”的姿态重塑乡村精神生态,用“知识引擎”的动能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让文明新风如清泉般浸润乡土,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城关镇殿沟村的农家书屋,清晨的阳光为书架镀上金边。几名中小学生伏在书桌前,时而翻阅《昆虫记》观察自然奥秘,时而在笔记本上摘抄《中华成语故事》,书页翻动声与笔尖摩擦声交织成最动听的晨曲。这里不仅是暑期托管的“第二课堂”,更成为孩子们播种梦想的土壤。管理员王大姐记得,村里的留守儿童小雨性格内向,很少说话,如今却能在读书分享会上流畅讲述《长征故事》,“书里的世界让娃们眼睛亮了,心也打开了”。
柏林镇袁家坝村的创新实践,让农家书屋的功能边界不断延伸。30余名孩子围坐成圈,大学生志愿者李月正用紫泥捏出简易农具模型,结合《农耕文明简史》讲解本地农业发展史;隔壁村史馆内,孩子们触摸着老犁耙,听老人讲述“袁坝人修水渠”的奋斗故事。这种“阅读+辅导+实践”的立体模式,让书本知识与乡土基因深度融合。“我知道紫泥能做花盆,还能做成文创产品卖钱呢!”10岁的小宇举着自己的陶艺作品,眼里闪着对家乡产业的好奇与自豪。
据统计,今年暑期武都区依托农家书屋开展的“书香伴成长”系列活动,已吸引7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青少年超500人次,通过课业辅导、村史研学、产业实践等形式,让“走出乡村的人带着知识回来,生长在乡村的人带着热爱出发”。
两水镇前村的农家书屋,午后总是格外热闹。村民们围坐在长条桌旁,《高原蔬菜病虫害防治》《电商直播实战指南》等书籍摊开在桌面,种了十年花椒的陈建国正拿着笔记本记录:“书上说的生物防治法,比打农药环保还省钱,明天就试试。”旁边几位村民凑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分享自家的种植心得,书屋管理员及时递上最新的《陇南农业科技》期刊,补充着“花椒烘干技术升级”的新资讯。

“以前凭老经验种地,遇到病虫害就慌神。现在书屋每月更新农业书籍,技术员还定期来开讲座,心里踏实多了。”村民张桂兰算起账来:靠着从书里学的草莓大棚温控技术,今年亩产提高了20%,收入多了近万元。如今,这里不仅是借书点,更成了政策宣讲台、技术对接点、产销信息港,墙上的“农技问答板”写满村民的困惑,旁边贴着志愿者整理的“解答索引”,精准链接到相关书籍章节和专家联系方式。
在武都区,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只是起点。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全区269个行政村实现书屋标准化配置,年均更新图书超1.2万册,涵盖种植养殖、政策法规、文学艺术等12大类,还增设了“扫码听书”数字终端,满足不同群体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不是‘摆样子’,要让村民来了有收获,常来常新。”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推动书屋与乡村电商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度联动,让书香不仅飘在屋里,更融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真正成为“点亮乡村的文化灯塔”。
从青少年的朗朗书声到村民的热烈讨论,从纸质书籍的墨香到数字阅读的便捷,武都区的农家书屋正以最贴近乡土的方式,让知识转化为成长的力量、致富的本领、文明的火种,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文化动能。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1月24日【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年】武都:社火彩排 “耍”出年味
- 2024年12月06日武都:千年紫泥韵 匠心工艺魂
- 2024年02月06日翰墨飘香纳新福 武都举行送福送春联文化惠民活动
- 2023年11月03日一碗豆花面承载武都张坝古村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