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漳县特色产业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2025/09/11/ 08:52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后爱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后爱萍

  近年来,漳县立足农业优先型与生态功能型县域定位,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推动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漳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7.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走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中药材:科技赋能,淫羊藿成富民新引擎

  在漳县殪虎桥镇竹林沟村野生淫羊藿大田驯化基地,全株可入药的淫羊藿长势旺盛。该县按“3年小成就、10年大产业”思路,累计投入1243万元,在10个主产乡镇发展人工驯化种植2100亩,在殪虎桥镇、三岔镇等地发展林下种植1万亩。今年5月,漳县淫羊藿产业研发推广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示范基地)揭牌,推动产业进入产学研融合新阶段。

  马泉乡河底村淫羊藿种植基地规划200亩,经专家调研,当地土壤气候适配性强,预计三年后每亩年利润超2万元。据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小红介绍,当地正打造淫羊藿全产业链,计划三年内新增种植2.4万亩,总面积达3.4万亩,产值突破2.4亿元。

  食用菌:规模引领,科技催生“亿元产业”

  漳县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支柱,累计投入2.06亿元,在东泉乡胭脂村、武当乡张坪村等地建成9个木耳生产基地,总面积812亩。全县建成年产1000万袋菌种菌棒生产线,年挂棒能力1082万棒,年产干木耳81万公斤,综合产值破1亿元。

  东泉乡胭脂村推行“庭院经济+”模式,政府补贴部分菌棒成本,村民先领菌棒,售卖后再付尾款,5户试种1.6万棒木耳,户均预计增收1.7万余元。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流转460户农户500余亩土地,户均年增收1100元,常年带动100余人稳定就业,采摘期务工达230人,人均年收入超6000元。同时,吊袋式出菇技术替代传统码垛出菇,省工且降低菌菇畸形率;武当乡贵荣蘑菇种植合作社依托冷藏库,30万棒平菇直供本地超市并远销兰州、西安。

  蔬菜:品牌加持,从“田间”走向“全国”

  漳县蔬菜产业以武阳、新寺两个万亩基地为核心,形成12.8万亩种植规模,总产量超52万吨,菌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1亿元。武阳镇柯寨村韭菜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省级无公害蔬菜”认证,建成4200余座韭菜大棚,占地4400余亩,亩产超4000公斤,亩产值超1.5万元,年产值6600多万元,成为全国知名的“金字招牌”。

  盐井镇杜家庄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复制山东寿光模式,一期流转270亩土地,建成9个冬暖式大棚、23个保暖拱棚,主打西红柿、黄瓜、辣椒等高原夏菜。通过“公司+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园区提供大棚、农资和技术,种植户投工学习,年产量4500吨,产值约1600万元,带动周边90余人务工,采收期用工超160人,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特色养殖与机制创新:多元发力助振兴

  漳县在大宗淡水鱼养殖场搭建大棚,12个养殖池通过水循环设备模拟海水环境,养殖南美白对虾,3个月养殖周期后预计年产10万斤,产值超600万元。

  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务工等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如武当乡张坪村种植85万棒滑子菇,日产量1万余斤,带动2000余名群众务工,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如今,漳县特色产业已成为走向全国的绿色名片,铺就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生态路。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