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杨兰
金秋九月,走进漳县贵清山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成片的中药材郁郁葱葱,墨绿的当归叶片在风中舒展,饱满的党参根茎埋于沃土……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山野间满目葱茏,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生机。

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高海拔、多降雨地理气候,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正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天然温室”。近年来,漳县紧扣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定位,立足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态致富路。
为提升中药材品质,漳县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让“土专家”成为农户的“田秀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当地依托这一优势,科学规划形成“三区一带两基地”的种植格局:南部寒阴湿山区培育当归主产区,中部浅山阴湿区打造党参种植带,浅山半干旱区建成红黄芪基地;沿漳河流域形成柴胡、款冬花产业带,建成青杠林木下淫羊藿种植和原生态沙棘种植基地。目前,全县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3个,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总产量达5.26万吨。
产业链的延伸是漳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当地通过“引进来”“培育强”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形成了从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漳县经济工业集中区,甘肃佛慈药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当归、黄芪经过清洗、切片、提取等工序,加工成中药饮片等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该公司负责人崔建军表示:“我们通过与农户和合作社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一系列中药材深加工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药”,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漳县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绿色致富”的新篇章。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04日漳县特产传乡情 大学生推荐官开启家乡代言新征程
- 2025年06月30日农旅融合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漳县乡村振兴模式新马力足
- 2025年06月17日青苗戏韵传非遗 盐史馆里看变迁 漳县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 2025年05月14日千里驰援保丰收 漳县“农机铁军”挥师陕蜀打响夏粮抢收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