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乡村振兴

临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绘就乡村幸福图景

 2025/10/22/ 09:49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郑安博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郑安博

  “十四五”以来,临泽县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以夯实农业根基、注入科技动能、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跃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7101元增长至2024年的23582元,增长37.9%,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正在临泽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提质,现代农业体系更加健全

  临泽县坚决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通过良种良法配套与农机农艺融合,推广“粮+粮”“粮+经”等高效种植模式,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年产量保持在17万吨以上,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6.89万亩,累计建成46.38万亩,覆盖率达75.08%,其中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30.77万亩,全面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为粮食稳产增产筑牢根基。

  在保障“粮袋子”的同时,临泽县积极构建“4+1+N”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种、畜、菜、果四大主导产业与食用菌特色产业及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区174个,牛饲养量达35万头,奶牛存栏1.26万头,产值31亿元;新发展设施农业1510亩,蔬菜种植面积16.1万亩,产量65万吨;富锶水产养殖年产水产品1620吨,实现产值1.5亿元,戈壁节水生态农业年总产值超12亿元,带动3万余农民增收。

  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平川镇三一村千亩制种玉米基地里,植保无人机日作业300亩,效率堪比数十人;智慧温室内,自动温控系统精准调控蓝莓生长,农民通过手机“指尖管田”——这是临泽科技兴农的生动场景。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临泽县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通过组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农机社会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全面实现玉米制种“五化”目标。目前,全县农机合作社达100个,农机总量9.65万台,形成以大中型机械为主、小型机械为辅的现代化装备体系。随着玉米精量播种与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等技术广泛应用,全县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6%。

  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临泽县搭建“土地托管”平台,推出“全托包干”“自主点单”等灵活服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家,年托管服务面积35万亩次。目前,全县已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1211个,包括龙头企业22家、专业合作社754家、家庭农场424家,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格局日益巩固。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培育审定玉米新品种78个,新建高标准智能化制种基地3.5万亩,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

  深化改革,和美乡村展现新面貌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外漂泊三十年的宋自刚回到屯泉乡村振兴综合体安家时,由衷感叹。黄家堡村村民李玲在小菜园劳作时坦言:“住得舒心,日子惬意。”这份获得感,是临泽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临泽县深入实施“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梨园村红色美丽村庄到集贤家园,从栖彩家园到花田乡居,一个个高质量新型社区如珍珠般镶嵌临泽大地。全县累计建成高质量住房示范点33个、惠及2173户,创成省级示范镇1个、省市级示范村47个,梨园村获评“中国幸福村”,树立了乡村振兴的典型标杆。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完成户厕改造6490户、风貌改造3295户,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随着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功创获“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改革深度推进,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公司,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昭武、西湾等6个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村均收入超过40万元。土地流转面积达7.5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列为全省试点。一系列举措有力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奏响了“村美”与“民富”的和谐乐章。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程。“十四五”期间,临泽县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在乡村振兴赛道上交出亮眼答卷,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鲜活的“临泽经验”。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