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向美而行绘画卷——甘州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纪实

 2022/05/18/ 00:13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石光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石光华

  五月的甘州,绿树掩映,草木含香,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近年来,甘州区坚持“典型示范、多点突破、整体推进、全域提升”思路,以示范建设引领重构区域发展布局,以人居环境整治重塑乡村秀美形象,以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加速打造了田园、乐园、家园“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的乡村建设新场景。

秀美乡村

  规划先行 引领乡村“百花齐放”

  缓缓流淌的黑河水穿境而过,两岸绿柳飘摇,生机盎然。初夏时节,甘州区靖安乡阡陌纵横的高标准农田郁郁葱葱,整体搬迁的村民新居整洁靓丽,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乡村画卷……

  “现在我们这里变化太大了,老百姓都住上了小康房,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靖安乡幸福家园76岁老人李吉华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近年来,靖安乡按照“五个样板”“五个示范”工作要求,高水平、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任务落实落地。从昔日的“小不点”到如今的“绿富美”,靖安乡的嬗变正是甘州区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的一面镜子。

  乡村建设必须突出村庄规划,尤其是规划要符合农村工作实际,使农民能长期受益。为此,甘州区坚持因地制宜,保留村庄原有纹理,高标准编制18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244个村庄规划,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率先在全省打造张肃公路、张民公路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成功创建1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

整洁靓丽

  绿水青山 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木门窗格、檐廊露台石板路、客栈民宿……甘浚镇速展村还原了精致田园的生活韵味。

  研学旅游、休闲采摘、特色民宿、农家餐饮……甘浚镇速展村多元富民产业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2022年1月至四月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美丽经济”正在全区兴起。甘州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度假”向“乡村生活”转变,绿水青山给乡村农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环境优美

  全面治理 提升乡村“美丽颜值”

  傍晚时分,走进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柏油路,景观树错落有致、韵味无穷……

  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称赞:“环境干净了,日子更美了,住在农村真是好!”像普家庄村这样宛如江南田园风情图的村庄,在甘州区已经星罗棋布。近年来,该区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方向,加快构建“生产、乡村、人、环境”互促共融的乡村空间关系,使许多昔日破败的村落华丽转身。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曾是甘州区农村群众如厕脏、如厕难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甘州区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

  截至目前,全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7%,公厕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站134座,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社200多个、“清洁村庄”242个。全区农膜回收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秸秆饲料转化率分别达到84%、50%、91.2%、91.4%,被成功命名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聚焦打造省级森林小镇、国家森林乡村,扎实做好“四旁”植绿补绿,投资62亿元实施城区水生态修复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大项目,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52.7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20.8%,村庄绿化率达到53%。

  农业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步伐

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乌江镇聚焦产业兴旺,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加速提质增效。目前,全区设施农业、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2万亩、41.5万亩以上,奶肉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今年,甘州区积极推进张掖国际玉米种子产业园、核心区种业特色小镇、制种大县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制种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向标准化、持续化、规范化发展,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种业服务能力现代化,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

  甘州区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成功创评全国第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