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乐)在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双河湾花卉果蔬产业园,连绵的温室大棚如白色长龙盘卧戈壁。掀开棚帘,湿润的空气中浮动着玫瑰的甜香,向日葵的金黄花盘昂首向阳,工人们正麻利地将带着晨露的鲜切花装箱。28岁的丁希鑫蹲在垄间,手指轻捻土壤,动作娴熟得像个老农:“我说这个土种了三年,没有松过,他们都不信。”这位返乡创业青年,用科技与坚守在西北旱塬上浇灌出“芬芳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走上致富路。
破土:盐碱地变身“鲜花温床”
2021年,丁希鑫在双河湾扎下第一座鲜花温室时,土壤PH值高达8.3,板结如石。他带领团队开启“土壤改良攻坚战”:先深翻土地掺入沙土改善结构,再施用腐熟牛羊粪和秸秆炭提升有机质,最后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控盐分。三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7%提升至2.1%,形成“上层松软、中层保肥、下层透水”的理想结构。
“现在抓把土能捏成团,松手即散,比南方花卉基地的土还透气。”丁希鑫骄傲地说,“改良后的土壤种植玫瑰根系长度达普通地块的1.5倍,正是这样的土壤才让基地的‘洛神’玫瑰单支重瓣达50层,瓶插期长达18天,成为高端市场的抢手货。”
精耕:科技赋能“鲜花工厂”
走进智能温室,墙上的温控系统跳动着实时数据:温度恒定在28℃±1℃,湿度控制在65%±5%,光照强度随日出日落自动调节。丁希鑫团队独创的“梯度环境调控法”,通过双层保温膜、微喷加湿系统,在戈壁滩上复刻出鲜花生长的“黄金环境”。
水肥管理更显匠心。埋设地下的滴灌带每天分时段精准输送营养液,按花苗生长期动态调整氮磷钾比例。病虫害防治则构建起“预防+生物”双屏障:棚间种植驱虫菊形成生态隔离带,定期释放捕食螨等天敌,将农药使用量降低60%。2024年,双河湾基地的鲜切花优质品率达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共富:家门口的“鲜花饭碗”
在包装车间内,46岁的村民郭红霞正麻利地为玫瑰套上保湿套。她高兴地说:“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在这里干活不但能顾得上家里还增添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双河湾鲜切花生产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培养了一批技艺娴熟的鲜花种植和包装工人,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目前,双河湾鲜切花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玫瑰种植近50亩。基地常年提供剪枝、包装、物流等岗位,培养出50余名技术工人,村民年均增收近4万元。更可喜的是,有好几名外出务工的青年陆续返乡,想要跟着丁希鑫学习大棚温控和水肥配比的技术,成为掌握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新农人。
未来:织就丝路“芬芳纽带”
戈壁的风裹挟着花香掠过温室,丁希鑫望向随风摇曳的玫瑰轻声道:“每一支从戈壁滩走出的鲜花都在证明,只要有科技赋能和坚韧的心,娇艳的玫瑰也能盛放在西北戈壁。”这个扎根戈壁的青年抓起一把泥土,指尖摩挲着细腻的颗粒,他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孕育希望的沃土。”连片的温室大棚扎根在土地上,反射着落日余晖,可明明是落日的余晖,却宛如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出现在丁希鑫的眼睛里。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2月29日甘州166名农村人才喜获电子职称证书
- 2023年11月08日甘州区:专家服务团下沉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 2022年09月30日劳务技能培训助力甘州乡村振兴
- 2022年09月15日甘州区:民生水利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