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赵振)初夏时节,武都区白龙江畔的生态养殖基地内,成群的鸭子在水田中嬉戏觅食,农户们忙着投喂饲料、收集鸭蛋,一派生机勃勃的“鸭产业图景”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武都区依托“3+6”农业产业体系,将鸭产业作为畜牧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通过生态养殖、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等举措,推动特色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武都区立足山地资源禀赋,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破解传统养殖“小而散”的难题。政府整合资金支持标准化鸭舍建设,推广“稻鸭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实现鸭粪肥田、稻谷提质、鸭肉鲜美的多赢效果。
为提升鸭产业竞争力,武都区引入智能孵化设备和科学养殖技术,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品种改良与疫病防控培训,确保鸭肉、鸭蛋品质安全。同时,依托“甘味”农产品品牌优势,推出“武都生态鸭”“白龙江鸭蛋”等特色产品,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以高品质赢得市场口碑。
借力兰渝铁路的交通便利和电商发展东风,武都区积极开拓线上市场,培育本土电商团队,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将鸭产品销往川渝、长三角等地区。2024年,全区鸭产业线上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较上年增长65%。此外,武都区连续三年组织鸭产品参加青岛啤酒节、兰州农博会等展会,借助“节会经济”提升品牌知名度,订单量逐年攀升。
武都区瞄准深加工领域,引进龙头企业,开发鸭肉预制菜、卤制品、羽绒加工等产品,推动产业从养殖向加工、文旅融合延伸。部分乡镇结合乡村旅游,推出“生态鸭观光+农事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喂养、采摘,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格局。
未来,武都区将以生态养殖为核心,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加工、强化品牌,让“小鸭子”成长为富民强区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羽翼力量”。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24日"小樱桃"撬动大产业 武都玛瑙樱桃靠电商破圈
- 2025年04月24日武都:一朵橘花催热“赏花经济” 一颗橘子飘香振兴之路
- 2025年04月22日小果子撬动大产业 武都桑葚喜获丰收
- 2025年04月11日青陇协作“蹦”出武都肉兔富民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