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乡村振兴

品牌赋能 “甘味”飘香 特色农产品为敦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025/05/23/ 09:52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唐小艳 沈蓉蓉 马德斌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唐小艳 沈蓉蓉 马德斌

  当驼铃漫过的丝路长卷上,当北纬40度的金色飘带拂过莫高窟的飞檐,沉睡千年的沙地焕发出甜蜜的生机——李广杏的琥珀色浸润了党河清波,葡萄藤的翠蔓攀上阳关新垒,这座用壁画镌刻文明的古城,如今正以农产品的芬芳在乡村振兴的卷轴上挥毫泼墨。

  近年来,敦煌市以“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将北纬40°黄金纬度带的光热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构建起“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全链条,让敦煌李广杏、阳关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成为闪耀全国的“甘味”符号,为丝路古道注入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深挖资源禀赋,锻造“甘味”金字招牌。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年均日照时数超3200小时,昼夜温差达15℃以上,造就了农产品糖度高、风味足的独特品质。重点培育出李广杏、葡萄、红枣等特色农产品,形成“沙泉共生 匠心培育”区域公共品牌。目前,敦煌市已有“敦煌李广杏”“敦煌葡萄”2个产品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4年入选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目录,“敦垦御枣”“黑山嘴葡萄”等6个企业商标品牌获“甘味”认证,效谷甘草、裕祥红枣、富景早酥梨等29个农产品完成绿色食品认证。通过标准化生产、绿色认证和制定标准,建立质量管控体系,敦煌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敦煌葡萄连续多年在全国葡萄品鉴会上斩获金奖,成为西北优质鲜食葡萄标杆品牌。

  政策奖补助力,培育特色产业矩阵。制定印发《敦煌市2025年农业发展扶持办法》,统筹奖补资金158万元对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奖补。其中,对于出口敦煌葡萄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以产品出口奖补推动“甘味”产品出海;对于取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表里标志认证商标证明的主体给予奖补,以绿色认证奖补推动“甘味”品牌质量;对于取得名特优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主体给予奖补,以名特优新奖补推动“甘味”集群发展;对于参加农博会、农交会等展示展销宣传推介活动的主体给予奖补,以宣传推介奖补推动“甘味”产品出陇;对设计敦煌农产品品牌包装并制作投入使用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对在机场、火车站、服务区、景区等人流密集区设置“甘味”旗舰店、专柜的主体给予奖补,推动“甘味”品牌覆盖面。一系列政策奖补措施,有效培育了特色产业矩阵,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推进三产融合,释放品牌乘数效应。创新“农业+文旅+加工”融合模式,让“甘味”品牌从单一农产品升级为体验式消费场景。每年4月举办“杏花节”,万亩花海吸引万名游客打卡,央视《花开中国》连续多年聚焦拍摄,形成“赏花经济”;8月“葡萄文化节”结合阳关遗址、沙漠露营等旅游资源,推出“戈壁采摘+葡萄酒庄品鉴”线路,接待采摘游客,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深加工方面,培育“敦垦玉枣”“大漠雪润”“敦威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出李广杏干杏茶、红枣派、无核葡萄干等多款高附加值产品,其中杏皮茶入选“甘肃旅游必购商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通过三产融合,“甘味”品牌的乘数效应得到充分释放。

  创新营销矩阵,拓展品牌辐射半径。构建“传统媒体+新兴平台+高端展会”的三维传播矩阵,实现品牌声量指数级增长。在敦煌市区人流核心区域设置2处“甘味”品牌旗舰店,3处销售专柜,高速路网投放广告牌,形成“进入敦煌即见甘味”的视觉冲击;线下积极参加“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酒泉市十大农产品品牌展和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推介会,让“甘味”飘香全国。同时,敦煌市邮管局引领酒泉邮政、酒泉顺丰等寄递企业提前规划,从设计包装、开通专线、仓储冷链到平台上线、产销对接,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化寄递模式,通过“快递”+“电商”+“农户”三方“捆绑”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等方式开展李广杏寄递服务,进一步拓宽敦煌李广杏销售渠道。2022年,敦煌李广杏通过空中专线到达顺丰杭州枢纽中心,顺丰杭州枢纽中心将充分发挥全国转飞的功能将辐射范围扩大至山东等90个城市,运输时效整体提速,真正为敦煌李广杏“飞出”敦煌插上“翅膀”。

  数据见证着品牌强农的实效。敦煌市农产品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88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74万元。站在新起点,敦煌将以“甘味”品牌为核心,打造集标准化种植、深加工研发、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让丝路明珠的“甘美滋味”香飘全国,为乡村振兴。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