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山丹:多元产业竞芬芳 “硒”望田野绘新景

 2025/07/28/ 08:54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杨海翔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杨海翔

  山丹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禀赋,牢牢把握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以智慧科技赋能、全产业链构建为抓手,积极探索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幅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生动图景正在河西走廊徐徐展开。

  盛夏七月,清泉镇南湾村的富硒西兰花智慧化示范基地里,连片青翠饱满的西兰花沐浴着阳光。工人们穿梭在整齐的田垄间,收割、分拣、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实行了智慧化水肥一体化管理,种出的西兰花朵形结实紧密,色泽好,很受市场欢迎,主要销往东南亚及港珠澳大湾区。”山丹县华盛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徐烯介绍道。基地的智慧农业大厅内,巨大的电子屏如同“中枢神经”,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温湿度等关键数据,精准预判最佳采收期,将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转变为“知天而作”。

  在毗邻地块,头茬采收刚结束,工人们便紧锣密鼓地起垄、覆膜,定植第二茬幼苗。这种一年两茬的高效种植模式,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与产出效益。

  山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连瑞说:“通过对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升级,在节水节肥的同时实现了丰产增产的显著突破。我们聚焦富硒产业、智慧农业、绿色发展三大方向,系统推进品种优化、技术集成、基地建设、规模拓展、质量提升和效益增长,以科技创新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持续破解农业增产增收的核心密码。”

  走进老军乡“玫瑰之约”产业园,千亩玫瑰竞相绽放,馥郁芬芳弥漫。工人们手拿袋子,在花田里有条不紊地采摘花瓣。“每年从6月1日开始采摘,每亩地产量能达到600到700斤。玫瑰的特点就是花香、产量高,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00多名采摘人员。”玫瑰产业园总经理朱多俊介绍道。

  “采摘下来的玫瑰,我们加工成玫瑰酱、玫瑰茶、玫瑰纯露。每亩地的效益可达3000元到4000元,去除成本净收益在2000多元以上。”朱多俊说。该产业园利用祁连山下山丹老军南滩山坡地,引进耐寒耐旱玫瑰品种,并配备了玫瑰花酱、玫瑰花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每年稳定吸纳周边近200名农户就近务工,年生产各类玫瑰花产品500多吨,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玫瑰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园区创新推行“花间采摘、林下养殖”立体种养模式,在玫瑰垄间生态放养鸡鸭鹅,实现土地空间高效利用与收益叠加。同时,深度融合种植与观光、采摘、休闲、餐饮等业态,建成多功能农旅融合园区。朱多俊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玫瑰产业提质升级。玫瑰产业,已成为老军乡富民强村的美丽产业。

  霍城镇双湖村,七月的热浪中,千亩油菜花海连绵起伏,金黄夺目。在村庄附近的油菜产业核心区,新建的组培实验室、消毒车间和标准化储藏室格外显眼。专业设备的引入,为油菜良种的选育、生产和安全储藏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村民何修斌刚从油菜基地完成巡查工作。他当天下午在基地领取了工资。“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何修斌说,“以前单靠自家几亩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现在两份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

  组培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专注于油菜幼苗的组织培养。储藏库里,工人们严格按规程操作,控制着库内温湿度环境。“科学储藏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位企业技术员说,“好种子必须配好方法。”霍城油菜生产正从传统的分散种植、粗放管理、原料销售,转向集良种繁育、科学种植、规范储藏于一体的标准化产业链条。

  招商引资引来了资金和技术,如同深扎的根系,为产业持续发展输送养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正持续转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双湖村的这片金色花海,不仅是壮丽的乡村景观,更是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生动写照。

  从富硒西兰花漂洋过海,到“焉支玫瑰”香飘四方,再到油菜产业华丽蜕变,这不仅是耕作方式的变革,更是强农富民的坚实路径,山丹县以多元特色产业为抓手,让特色资源真正转化为富民产业,有力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贡献着山丹力量。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