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文化创新

肃南:守好文化遗产根脉 奏响文旅融合乐章

 2025/08/19/ 09:03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王荣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荣文

  近年来,肃南县以守护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为核心,通过健全保护体系、完善传承机制、创新融合路径,持续加大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力度,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千年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机制先行筑根基,政策资金双护航

  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动对接上级政策,近三年累计争取各级非遗补助271万元,为保护工作注入“资金活水”。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评审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依法颁布实施《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构建起“政策+法规”双重保障体系。完成县级及以上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健全长城保护体系与“县、乡、村、文保员”四级文保网络,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全域覆盖、责任到人”。

  普查深挖家底清,数据赋能精准护

  组建多部门联合普查小组,深入8个乡镇、28个村(社区),通过座谈、走访、影像记录等方式,对30余项各级非遗项目开展抢救性普查,收集有价值线索40余项,调查未列入名录项目14项,全面掌握非遗“生存现状”。同步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复核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新发现文物,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共享,为文物保护“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级体系强传承,文化成果“活”起来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公布县级非遗名录43项(含国家级3项),认定各级传承人182名(含国家级3名)。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7处、馆藏文物145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7件套)。编撰出版《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裕固族传统文化图鉴》等书籍及音像制品,推动裕固族文化从“文献记载”走向“活态传承”。

  载体搭建优环境,文化空间遍地开

  建成国家级“裕固族服饰”传承基地2个、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个、乡镇非遗培训点8个,6个民俗展厅入选省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打造多元化文化传承空间。县非遗中心、裕固族博物馆等基地年均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实现保护传承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修订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纲要》,细化形成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为文化传承营造“沉浸式”环境。

  队伍培育激活力,文化名片亮起来

  依托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年均开展技艺培训3至5期,培训200余人次,将带徒传艺成效纳入传承人考核,年均发放补助40余万元。举办民歌大赛、服饰展演等活动20余场,参赛人数达600余人次,先后有1人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1人获评全国非遗工作先进个人,2人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5人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工匠,10人在省级赛事活动中获奖。开展非遗“五进”活动300余场次,组织传承人赴新西兰、荷兰等国开展文化交流80余次,让裕固族文化“走出肃南、走向世界”。

  融合创新拓路径,文旅发展加速度

  深化“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出民族歌舞演艺、传统技艺展示、非遗产品展销等文化体验项目,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进。引导非遗工坊(裕固族服饰、刺绣)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裕固族服饰工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助力“文化+乡村振兴”。探索“民族文化+文创”,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200余种,刺绣荷包等文创产品成功入选故宫博物院残疾女性非遗文创展,推动“文化+文创”破圈。投资64万元打造沉浸式剧目《裕固族婚礼》,丰富“文化+歌舞”表达,让文化遗产成为文旅融合“新引擎”。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