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乡村振兴

永靖精耕“土特产” 捧牢富民“金饭碗”

 2025/09/02/ 10:26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王安杰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安杰

  一畦田地育千般风味,一方水土酿百味乡愁。近年来,永靖县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地域特色潜力,通过政策扶持、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等举措,加快本地“土特产”升级为富民“金饭碗”,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以特色促产业、以品牌强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湟水河畔的西河镇万亩高原夏菜基地,甘蓝、莴笋、西蓝花等蔬菜长势喜人,农户们穿梭田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丰收繁忙景象。凭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优势,为高原夏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该镇以“一镇一业”为发展目标,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产业延伸”的创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我们以前只种大白菜,现在种高原夏菜,今年我种了1亩甘蓝、2亩菜花,按照今年的行情,也能卖个好价钱。”西河镇农民司德良算起增收账,脸上洋溢着笑意。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西河镇已建成现代化育苗基地、冷链配送中心和12座保鲜冷库,总存储能力达1.3万吨,形成了完整的“育苗-种植-储存-销售”产业链条。带动当地600余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不止于菜篮子,永靖的“土味”名片正加速“出圈”。关山百合、刘家峡草莓和刘家峡虹鳟鱼、小岭乡手工刺绣、杨塔乡小杂粮、红泉镇黄芪等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土特产”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城市餐桌、旅游市场和电商平台。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永靖县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特色农副产品,推动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目前,永靖百合、黄芪、小杂粮等2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3款农特产品完成“甘味”品牌授权。

  与此同时,电商直播、文旅融合为“土特产”插上腾飞翅膀。在永靖县电子商务孵化园,主播们通过短视频平台推介百合、黄芪等特色产品,日均发货量超6600单。在黄河三峡旅游景区,农特产品展销馆吸引大批游客驻足选购,实现“土味”与“文旅”双向赋能。

  “小特产”撬动“大产业”。2025年上半年,永靖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3.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83.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62.6元,增幅6.2%。下一步,永靖将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土特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迈进,真正把“金饭碗”端稳、端牢、端香。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