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乡村振兴

小苹果“链”出大产业 宁县纵深推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2025/09/02/ 10:30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李建强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李建强

  初秋时节,沿着211国道宁县段一路向南,道路两边一排排依水泥柱而栽的矮化果树整齐排列,枝叶间一颗颗泛红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正穿梭在果园间忙碌采摘。

  作为全国苹果优势重点发展区域之一,近年来,宁县立足农业发展实际,将苹果产业作为六大产业之一来抓,聚焦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强化产业协同、优化产销对接、带动群众增收等举措,持之以恒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基地建设强基础,特色品种结出“致富果”

  在宁县金农公司良平基地,一颗颗鲜红透亮、饱满圆润的早熟苹果在蓝天绿叶的映衬下,晶莹剔透,格外诱人,工人们正穿梭在树行间摘果、分拣、装箱……

  为了提高苹果品质,宁县引进源自全球的优质苗木、采用世界先进的矮化密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和全球种植技术专家即时指导。同时,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技术和种植模式,探索形成了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管理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的“三高五化”苹果生产“宁县模式”,研究制定《矮砧密植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引》《矮砧密植苹果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规程》《M9-T337自根砧繁育技术规程》等11项生产技术规范,通过中国民贸促进会在全国团体标准平台进行发布,形成全公司统一生产标准。

  全程冷链配送系统,最大程度让每颗苹果新鲜如初。为此,宁县根据苹果糖度、硬度、着色等指标分批采摘,并采用松下制冷、VA气调冷藏、确保每一颗苹果如枝头般呼吸,保留自然光泽、锁住丰富营养。同时,采用迈夫分选线,百里挑一,3D建模,甄选每个细节。

  据了解,宁县4.5万亩早熟苹果迎来了采摘期,截至8月25日,宁县订单规模突破万吨级‌,7.7万吨优质苹果被预订一空,涵盖红思尼克、华硕等六大优势品种,‌销售金额预计达6.8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2%,创历史新高,特色优势持续凸显。

  协同发展聚合力,抱团经营激活“新动能”

  走进位于焦村镇的东润果业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红思尼克、精灵嘎啦等优质早熟品种率先成熟,企业负责人张恒正和工人们忙着分拣、包装、预冷处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前些年,受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影响,再加上果园管护技术跟不上,经济效益有限。”张恒道出了前些年苹果经济效益受限的困惑,“今年加入宁县苹果协会之后,协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从疏花疏果防霜防冻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苹果产量果品质量都有了新的突破。”

  张恒口中的宁县苹果协会,是宁县针对以往苹果产业各自为阵的短板,通过整合100多家种植、贮藏、加工企业及合作社等,推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据了解,该协会为种植户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从疏花疏果到防霜防冻等各环节,精准帮扶以提升苹果产量与品质,同时通过抱团采购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制定统一销售标准提升品牌溢价,并精准对接北京、上海、广东等42家外地客商,有效解决了优质苹果的销售。

  连续两年,北京客商兰国祥都早早赶来宁县提前订购苹果,“通过果业协会,去年我们收购了300多吨,今年再次订购大概600吨,宁县的苹果坚守自然平衡,不打蜡、不套袋、无添加的自然风味,所产苹果个大形正、色泽艳丽、质脆肉细、甜酸适口、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兰国祥对宁县的苹果品质赞不绝口。

  抓民生实效惠群众,产业带动拓宽“增收路”

  宁县始终将促群众增收作为工作落脚点,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早熟苹果采摘季开启后,附近村民纷纷投身果园务工,既兼顾了农活,又为家庭增添了可观收入。

  依托成熟的苹果产业链,不仅形成了技术共享、市场共建、风险共担的产业联盟,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更通过产业辐射,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切实提升了获得感与幸福感。

  据了解,目前,宁县已通过金农公司带动全县18个乡镇、241个村集体、6030个贫困户、9060个巩固提升户、1733个一般农户实现长效增收,并累计兑付群众土地流转费1.11亿元,累计兑付群众劳务费1.29亿元,累计兑付村户分红资金1.01亿元。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