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乡村振兴

甜!脆!鲜!金秋靖远“丰”景如画

 2025/09/28/ 08:46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郭杰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郭杰

  金秋九月,靖远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黄河沿岸的稻田到山塬间的果园,从设施农业大棚到生态养殖基地,一幅产业兴旺、群众欢庆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2025年“大地欢歌·河美靖远”乡村文化活动年暨中国农民丰收节文艺演出近日在东湾镇成功举办,标志着靖远县迎来又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季。

  在北湾镇新坪村,日光温室整齐排列,黄瓜藤蔓郁郁葱葱,嫩绿的黄瓜挂满枝头,农户们穿梭其间,忙碌采收。“我们这个棚种了四十几天,今天才下瓜,品种是A8,口感好,很受欢迎。”种植户王欣欣笑着说道。新坪村依托“1+N”产业发展模式,建成日光温室585座,每座年收益超6万元。东升镇的6000亩辣椒田,通过引进企业与本地合作社深度合作,大力推进朝天椒等品种的订单种植项目,让种植户打消了销售顾虑,吃下了“定心丸”。

  在靖远县供港蔬菜基地,上海青等叶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加紧采摘、分拣、装车。靖远金田润合作社组长韦小虎介绍:“一年可种三茬,通过冷链物流直供上海、深圳等地,两天发一柜,每柜千余件。”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靖远蔬菜在品质与产量上实现双提升,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绿色引擎”。

  三滩镇的苹果园里,红富士、新红星等品种挂果累累,果香四溢;而西梅丰收带来的喜悦同样香甜不减,种植户们分享着电商销售带来的红利,此前通过直播发往北上广等城市的“蓝蜜”西梅获得了市场青睐,让群众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刘川镇的千亩桃园用一场圆满的丰收,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满满的“甜蜜”,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了错峰上市,有效延长了销售周期。村民万发新种植的四亩多桃子亩产收益约7000元,“白凤”“陇蜜9号”“重阳红”等品种不仅满足了多元市场需求,更让桃产业成为支撑群众增收的稳定支柱。

  石门乡的1.4万亩小口大枣迎来丰收,预计鲜枣产量达2100万斤,依托地理标志品牌优势,开发出脆枣、枣片、枣仁派等深加工产品,古老枣园焕发新生机。

  北湾镇不仅蔬菜产业兴旺,水产养殖也迎来新突破。在鑫丰源养殖基地,2万尾加州鲈鱼住进“现代化智能舱”,圆形养殖池配备恒温循环水系统,通过沉淀过滤、生化处理、紫外线杀菌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作人员包云河介绍:“这批鱼苗4月投放,现已长至4两左右,明年初可转入外塘。”智能化养殖技术的推广,不仅丰富了靖远水产种类,更推动传统渔业向高效、节能、生态方向转型。

  东升镇和五合镇的文冠果迎来采收旺季,今年东升镇种植面积达3.4万亩,预计产果10万斤、籽2.5万斤,加工生产绿茶、红茶等产品,产值预计达1200万元。文冠果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叶子可制茶、果实可榨油、花可提取花青素,还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成为靖远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绿色宝藏”。

  丰收节期间,靖远县通过文艺演出、农产品展销、非遗展示、摄影展览等活动,让群众在分享丰收喜悦的同时,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钱庄润带来的红泥彩塑,让更多人了解靖远非遗;村民张富林感慨道:“活动不仅分享了丰收的喜悦,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从“一粒米”到“一颗果”,从“一条鱼”到“一片林”……靖远县正以产业为抓手,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未来,靖远将继续深挖特色资源,延伸产业链条,让丰收的喜悦持续绽放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