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永琰
金秋时节的榆中县韦营乡,万亩梯田尽染鎏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欢愉。收割机在田间轰鸣作响,来回穿梭,吞吐着金色的黍浪;满载而归的农用车,一路欢歌驶向烘干基地。高高的烘干塔全力运转,将金灿灿的黍粒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送入粮仓——一幅现代寒旱农业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韦营乡梯田鸟瞰。
从昔日的“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到如今的全程机械化丰收,政企校合作提供的科技支撑正是破局的关键。这丰收,不仅源于汗水,更源自合力谱写的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变化,始于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产业的协同发力。近年来,榆中县韦营乡深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依据各村产业规划,引导土地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主体流转。规范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运作,为农户和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全乡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榆中益兴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耕地2.2万余亩,实施荞麦、谷子等小杂粮种植加工项目,实现抱团发展、合作经营。
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2022年开始在韦营乡种植测试适合寒旱区发展的模式,联合社会化服务公司-甘肃斯特拉农机服务有限公司,体系延链公司-保定种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当地村集体合作社等10余家企业,形成了榆中县寒旱农业粮食核心示范区。
寒旱是榆中县农业发展的“硬骨头”,要稳产增效,必须靠科技“啃”下来。甘肃志华农业有限公司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甘肃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准联手,针对当地严酷自然条件,构建起“耕、肥、种、管、防、收、产”全流程标准化体系。
其中旱作“四法”稳产技术成效显著:顶凌覆膜双垄穴播技术让土壤解冻期提前15天,出苗率直接跃升40%;足墒密植条播以15-25厘米的科学行距快速形成地表遮荫层,全机械作业让地表蒸发减少50%,亩产提高15%;垄沟覆膜穴播技术靠雨水分流设计突破旱作产量极限;旱田合墒撒播技术则将雨水利用率提升至90%,应急补种成功率超80%。据测算,今年亩均产量达到420斤,该地区由粮食低产区变为粮食稳产区。
“节气适配品种、覆膜密植控水、地形循环增效、四法抗旱保墒”,这套系统策略让韦营乡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被动,迈入“知天而作”的主动。如今,全流程标准化体系已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良种、良法、良机、良技、良策”实现深度整合,不仅稳住了产量、节约了资源、提升了品质,更通过延伸产业链、畅通销售渠道,让寒旱农产品的附加值节节攀升,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此刻,每一粒饱满的谷物都在诉说着变革的力量。这场由科技驱动、组织保障、产业融合共同支撑的寒旱农业革命,正在榆中大地稳步推进,为全国寒旱地区探索绿色、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写下生动的“榆中答案”。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8日榆中三种蔬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
- 2025年06月26日从山野菜到“绿色黄金” 百合尖撬动榆中乡村振兴新支点
- 2025年06月17日农文旅融合串珠成链 八村共展富美新卷 榆中“龛谷风韵”蝶变记
- 2025年06月13日津甘协作打造示范样本 榆中高原夏菜智慧育苗项目“种”出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