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一线抗疫群英谱】下班回去的路上,大家在车上都睡着了——泾川支援武汉女护士的战“疫”手记

 2020/03/07/ 13:06 来源:文明泾州

 
2月17日

泾川县两名医疗队员

紧急出发驰援湖北

何亚瑞就是其中一位白衣战士

3月3日

连续忙碌多天后

她从前线发来了战“疫”手记

 

  我叫何亚瑞,今年31岁,是泾川县人民医院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

  今年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一点点变红的中国地图,一天天增加的患病人数,一点点上升的讨论量,一段段紧张的新闻播报,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知道,在这场战役中,我们要冲在最前线。

  1月26日,大年初二,和家人简单地做了告别后,我主动放弃了休假,返回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之中。每天,我都会关注疫情新闻,看到武汉疫情越来越严重、医护人员紧缺的消息,我觉得,我应该去一线帮助他们。于是,我对上级说:“若有战,请给我第一个报名。

  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

  1月29日,我们县医院接到了市卫健委关于组派医疗队援助武汉应对疫情的通知,我第一个就报了名。虽然深知这场战役的艰巨,但秉承着治病救人的心我也得去。

  我已经在县医院ICU工作有两个年头了,经常参与疑难病症的救治,在兰大一院进修过,去年还在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参加了呼吸治疗师培训,对那种机械通气的程序化管理技术也比较娴熟,去了武汉也能尽快地投入工作岗位。

  我觉得我是我们科室最合适的人选,平时身体素质也相对好些,我可以憋尿,还有我孩子已经6岁了,孩子在老家有公婆带,父母还算康健,我去也放心。

  但是,当我把此事告诉家人时,我的丈夫却不同意。觉得这次援鄂行动太危险,还怀疑我和医院里的领导同事关系不好,所以派我去。在我的耐心解释下,丈夫终于同意了。听说到武汉穿上防护服六七个小时不能喝水,还给我买了一个大保温杯,让我脱下防护服后赶紧补水。

  2020年2月17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接到了前往武汉抗疫前线的通知。一大早,看到各级领导不顾严寒为我送行,同科的姐妹为我精心准备了吃的、用的东西,殷殷嘱托,我深感责任重大。

  当天我便随平凉医疗队到达兰州,和省内其他医疗队在这里集合,之后我们经过2天系统的培训,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诊疗、护理以及自身防护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

  省上不仅给医疗队配了专门的心理护理专家,关注着我们队员的心理健康,而且物资也准备的非常充分,电热毯,冲锋衣,生活护理包等等,凡是能想到的,都为我们准备好了。

   19日我们到兰州中川机场,带着林铎书记、卫健委郭主任、杨书记的嘱托,以及家乡人民的期望登上了飞往武汉的航班。

  没想到自己的第一次起飞竟是以一个逆行者的身份,并且带着这么光荣的任务,我觉得无比自豪。

  机长和乘务员以各种方式给我们加油鼓励,并把飞机上仅有的物资都发给了我们。

 

  下机之前,乘务员向我们鞠躬致敬,说待疫情结束后,接我们回家,一下子,那种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包裹着我,从来没想到,我也有机会为祖国、为人民的安康幸福做出贡献。我对最初的选择坚定不移,相信,在党和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在各行各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武汉一定能赢,湖北一定能赢,中国一定能赢!

 

  飞机落地前,在武汉天河机场的上空,看到武汉这座城市,虽然灯火通明,却不比以前的车水马龙,机场“武汉欢迎您”的话语看起来也是那么孤独,像极了生病的孩子,让人心疼,忍不住想去拥抱他。

  想起流浪地球电影里说:“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只想说,武汉,我们来了,全国各地战士们都来了,请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打败病毒,一起去迎接新的春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下机后,经过短暂的集结停留,在当地政府引导人员的带领下,大家有序分乘大巴车向驻地驶去。

 

  在车上,队员之间也在交流:“我们的驻地在哪里?”“我们即将工作的医院在哪里?”“如何能将防护做的更好,防止感染?”大家的心情,有着急,有担心,有不安,更有坚定……

 

  大巴车在行进,“看!我们现在在长江第一桥上、有红点的那个就是黄鹤楼、这是龟山,这是蛇山,那是红楼……”司机师傅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

  夜晚的大桥、黄鹤楼在疫情时期,在灯光的映衬下仍显示出她的壮观与美丽。

 

  晚上10点左右,我们到达了驻地,当地政府安排的非常周到,我们迅速入住,并且送来了晚餐,同时也安排了接送医护人员的班车,我们感受到了武汉人民的热情,谢谢!

  经过紧张有序的培训,组长给我们反复强调穿脱防护服的注意事项,督促我们在驻地多次练习,确保万无一失。

 

  2月22日,我们要进病区了,白衣着身,是我们出征战场的铠甲。我们上的第一个班是夜班,那天晚上的雨特别大,但是司机师傅早就把公交车停在了驻地门口。我们六人一行坐了公交车,无人出声,都这样静静的坐着,紧张、忐忑、好奇、恐惧、不安,各种复杂的情绪笼罩了整个车厢……

 

  途中经过了一个方舱医院,我想到进修学习时认识的战友,作为第三批,第四批队员进去方舱的队员,他们是不是就在那里,他们正在竭尽所能的救护着每一个生命。

  大约40分钟车程,到达目的地。武汉市中心医院的牌子立在眼前,显得似乎有些凄凉。组长带我们进入病区,大家按照训练的要点穿好防护服,互相检查,组长更是要一个一个检查我们的护目镜是否防雾处理到位,口罩是否严密,手套大小号是否合适,防护服有没有破损,不敢有一丝马虎。

 

  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新冠病人,然后很多个第一次在各种复杂的情绪下开始了。进入病房,能看见的只有队员们写在防护服后背和前胸上的地区、名字。

 

  在层层防护用品的包裹下,行动能力都比平时困难很多,平常在ICU处理大小便、打针输液、喂药、喂饭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可在这里,却是异常的困难,因为当身体曲线变化的一瞬间很可能造成面部的暴露,这里的每一项护理工作,每一个动作都是对体力和耐力的考验。

  我每班管理10名患者,除了正常的测体温、量血压、输液、皮下注射、吸氧、动脉釆血以及每日3次的口服药按点发放等护理外,还需每隔3小时对病区病房喷洒湿拖一次。

 

  病房的消杀是重中之重,有一次拖完楼道,两只靴套底子都破了,我立即按照培训的应急预案流程处理,所幸没有大碍。因为生死相托,防控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消毒不仅是医患能够直面病毒的前提,也是阻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此刻,想到更多的是如何让消毒进行的更彻底一些,一遍遍的喷洒地面,所有物表消毒,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及时清理病房和楼道垃圾,整个病区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这样才能给大家带来更多安全感。有时,我甚至会累得瘫坐在椅子上。

 

  我们每班工作6小时,加上上下班交接1小时,穿脱防护服1小时,就是8个小时。驻扎地距离医院有15公里,来回大概需要2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我们从出门到进门需要10-11个小时。在这期间不能吃、不能喝,因为脱防护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所以我们上班都是穿尿不湿,出门前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有些同事因此都开始胃痛。每次脱下防护服,我都会立刻用丈夫给我买的水杯,把自己“灌”一下,补补水。

  疾病虽恶,人心向暖。

  病区里有位老爷爷,82岁了,每次进了他的病房,爷爷都会拍着床边说:“丫头,坐,快坐下来歇会。”并且还要给我吃的,当时气憋,呼吸困难,全身潮湿,视线模糊等等所有的不舒适好像都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给我战胜疫情的信心。

 

  有位阿姨看见我们进去,就立马转过身背对我们,说话时也特意低着头,我对她说,“没关系,我们穿的防护服”,阿姨说:“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们武汉人民的救命恩人,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说什么也不能让你们受伤害。

  这是多么可爱的一群人啊,他们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折磨痛楚,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我上第三个班时,病区新来的一位92岁的老爷爷,早上发药,他拒绝,打针,他也拒绝。他拒绝一切治疗,甚至说吃药打针就是让他死。

  老爷爷的病情也不轻,看着这种情况,我作为责任护士,很着急,我联系了我们团队省精神卫生中心的老师帮我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最终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联系到他的女儿,告诉她老爷爷的情况,并按老师教的办法告诉她如何和爷爷沟通,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爷爷终于接受了治疗。

  当我再一次接班时,爷爷的监护仪已经撤走了,病情也比之前好转好多,爷爷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病魔。

 

  从这件事当中,我也深刻的认识到老年人的孤独感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在护理别的老人的时候,我便细心观察他们的需求,用心用爱去陪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经过几个工作日,我们的工作流程都熟悉了,身体也好像适应了这种工作环境及模式,来自不同医院的战友也配合的异常默契,医护合作也很完美,看着病区病人好转,虽然身上披的是层层的防护用品,但在病人出院的那一刻,都值了。

 

  虽然经过这么多天,每天几十次消手,手都皲裂了,鼻梁及脸部皮肤也出现了被口罩护目镜压出的伤痕,但是在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大家脸上挂着的都是坚强的笑容与战胜疫情的信心!

 
 

  武汉街道里最亮眼的风景便是接我们上下班的公交车。每天看见白玉兰酒店的公交专车,我就很兴奋,因为坐在车里,看着沿路美丽的街景,听着司机师傅专门播放的动听的音乐,才能感觉自己能身在一个坚强无畏的城市,和他们一起共克时艰,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下班的路上我们往往会闷头大睡,有一天,我没睡着,才知道,每次我们睡着,司机师傅会下意识放慢车速,他同跟车的师傅说:“这些孩子上班太累了,下班就都睡着了,走慢点吧,怕耽误休息时间,走快点吧,又怕把他们颠簸醒来,该怎么搞?武汉欠全国人民啊!”听的我不禁落泪。

  他们又何尝不是早出晚归,甚至还要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而且坐车的都是医院出来的高风险的医生护士,他们毫不畏惧,总是按时按点接送我们,该说感谢的是我们啊!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虽然大多数人守在家里,为防疫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总有一些人,为了更多人的安康,勇敢的走出家门,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生机。

  街道上不乏外卖小哥哥的身影。队长联系了一个为我们购买生活用品的小哥哥,那天我需要一个体温计,联系了小哥哥,没想到,他不到半小时就把体温计带来放在了我们的外卖寄存处,不是下去取饭,都不知道已经送来了。我问小哥哥多少钱,他说我给您放那就是不要钱。我心想虽然这不值多少钱,但这是他冒着风险,花了心思送过来的,可是我多次转给他红包,他都拒绝了。

  这个城市充满了爱,这个城市所有的人更值得我们去深爱!

  千里之外,我最牵挂的还是家里人。

  六岁的儿子得知我要去武汉驰援,每天都会给我画一幅画,为我加油。出发前没有机会见儿子,每天工作之余我都会看看儿子的画,想到家人的支持和儿子的等待,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