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精准扶贫

山丹:非遗成为精准扶贫新动力

 2020/05/12/ 11:45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秦莉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秦莉

  近年来,山丹县创新非遗传习工作模式,依托非遗传习所及非遗扶贫工坊,培育扶持非遗扶贫带头人,将“非遗扶贫课堂”衍生乡镇、村社及学校,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建成省级非遗扶贫工坊4家,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多人,人均每月稳定增收1000-2400元。随着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非遗成了山丹县精准扶贫的新动力。

  创新产业模式

  山丹县创新产业模式,搭建非遗扶贫工作平台和服务平台,通过挖掘整理、宣传推广、培训传承、创新研发,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现。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县级非遗保护项目106项,县级非遗传承人93名,27所非遗传习所挂牌运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5项,市级非遗传承人22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传承人3名,建成省级非遗扶贫工坊4家;山丹县丹美“剪纸•烙画”非遗扶贫工坊采取“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发设计+手工作坊生产+培训员工+展示展览+营销队伍”全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工坊稳步发展。

  促进就业增收

  山丹县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工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将传统手工艺和市场密切对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积极动员、招募全县各乡镇、村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石木堂”“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为贫困户白日提供就业岗位。余玲邑“ 刺绣” 非遗扶贫工坊不断研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品,吸引了一批从事刺绣和手工编织的民间艺人。各非遗传习所依托非遗工坊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撑,用足用好各级各项支持政策,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统筹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任务,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实现产业发展:木雕传习所仅去年下半年投产年销售收入20.4万元,实现利税7.3万元,其中利润6.1万元。

  研发创意产品

  山丹县积极开展非遗创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在加大山丹烙画、麦秆画、树皮画、剪纸、刺绣、手工编织、山丹花馍、木雕、玉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传承保护的同时,创新技艺,将传统工艺与医养、旅游、文物复制等多元文化相融合,研发创作出了山丹宣纸烙画、红枣木医药枕、熏蒸仪、玉砚滴、马当先、花馍等文创产品2000多件。并依托文创产品立项积极向上申报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发展“非遗扶贫工坊”。赵婷等创办了工艺品制作销售商店,走上了创业之路。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