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我们的驻村帮扶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攻克贫困——记西北师范大学驻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帮扶工作队

 2020/07/15/ 19:32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郭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郭虎

  西北师范大学驻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帮扶工作队在驻村帮扶期间,按照智“志”双扶、圆梦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把新时代高校帮扶工作的答卷写在了广袤的兰仓大地上。

  几年以前,地处礼县下四区的雷坝镇蒲陈村还是典型的贫困村,185户村民靠天吃饭,经济收入全靠种地、务工。驻村期间,帮扶工作队一班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了全村的资源基础现状、产业发展定位和人力资源基础。

  工作队发现,蒲陈村有着众多优质土特产品,但由于缺乏产品加工技术和有效的销售渠道,这些“山货”藏在深山人未知。为有效解决农特产品销售问题,去年,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争取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用于扶贫车间建设,协调帮扶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投入15万元用于购置整套榨油设备,车间占地700平方米,包含花椒、菜籽油、土蜂蜜三个生产车间。正式投产运营后,将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在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能让雷坝镇的农产品变成商品进入超市销售,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

  “今年5月份,扶贫车间开始试生产时,我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了,主要负责榨油,每个月能领到3000元的工资,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我感到非常高兴。”蒲陈村贫困户汪张顺说。

  同时,队员们还发挥各自优势,指导扶贫车间完成了产品的设计包装、营销理念的制定、生产工艺的选定等工作,目前,所有试销的产品经过检测,完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帮扶工作队还积极对接西北师范大学,以学校食堂和高校师生作为消费扶贫的主体,已完成80余万元的消费订单。下一步,队员们还打算利用青岛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对口帮扶雷坝镇的机遇,在东西部协作平台上为蒲陈村争取更多消费扶贫等帮扶资源。

  “这个扶贫车间也是一个圆梦车间,圆了我们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和广大村民能够持续脱贫、增收、奔小康这样一个梦。我们车间的产品,进入了市场,进入了超市,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利用这个平台,把礼县更多的农特产品,销售出去,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雷坝镇蒲陈村第一书记李喜平说。

  “驻村帮扶工作队利用西北师范大学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在镇党委的统筹协调下,结合三名队员的个人特长,在扶贫车间建设过程当中,由帮扶工作队队员自己设计农产品的外包装,自己拿到西北师范大学的科研机构进行产品的质量检测,最后由帮扶工作队和西北师范大学工会进行对接,为产品的最终销售开辟新的渠道,这些工作在全镇乃至全县范围内为消费扶贫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雷坝镇党委书记杨宇琛说。

  另一方面,驻村帮扶工作队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帮扶的优势,持续发力雷坝镇基础教育工作,先后开展高校师生顶岗支教、乡镇专业教师轮训、选派优秀教师现场培训等活动,通过几年的帮扶,雷坝镇基层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已经跃居礼县基础教育的第一梯队。帮扶工作队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每名学生的观念,进而影响每户家庭转变观念,彻底拔掉精神贫困的“穷根”。

  “帮扶工作队自从驻村以来,整天扎在村上,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带领我们发展花椒产业,还给我们建成了扶贫车间,为我们村上农产品的销售找出路,我们对他们的工作非常满意。”雷坝镇蒲陈村文书郝贵明说。

  西北师范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用脚丈量民情,用实干助推脱贫攻坚,用责任和担当践行着新时代帮扶队员的光荣使命,“智”志双扶,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