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临泽县蓼泉镇:千亩旱稻喜丰收 黑河岸畔收割忙

 2020/09/29/ 16:56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郭海蓉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郭海蓉) 金秋时节,黑河岸畔,稻浪翻滚,金黄铺地,走进临泽县蓼泉镇千亩有机旱稻种植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穗苗,黄澄澄的稻谷颗粒饱满,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收割机轰隆隆来回穿梭,欢快地吞吐着稻穗,掀起一阵清新的稻香,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我们村和张掖西大湖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蓼下路北侧流转了1000亩涉及150户农户的耕地,集中连片种植有机旱稻,每亩地流转费600元。村上按照‘先流转、后整治’的思路,针对地块大小不一的实际,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平整土地,配套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垫宽机耕道3.2公里,整理后单块耕作区面积为50亩至100亩,实现了‘小块田’到大块田的变革,更便于公司开展机械化作业,农户流转土地后可以就近在基地务工,也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上庄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兴红介绍说。

  “我们公司充分利用当地未受污染、具备生产有机稻的地理条件,将流转的耕地经土地平整后全部种植旱稻,发展有机农业种植,旱稻生长全过程全部采用人工除草,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土地利用率,因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产出的大米色泽透亮、口感好、香味浓,备受群众青睐,经济效益非常好。”张掖西大湖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基地负责人游申学说。

  “我们种植的有机旱稻,5月初开始播种,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深耕、平地、覆膜、压滴灌带、播种一次性完成,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经过120天的生长期,现在开始收获,预计亩产600-700斤左右,经晾晒、碾米、抛光后出售,主要销往海南、浙江、江苏、酒泉、嘉峪关、兰州等省内外城市,10月中旬全部收获完成。”张掖西大湖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基地负责人游申学说。

  “旱稻收获后,村上将和公司合作,将旱稻秸秆统一打包,带动畜牧业发展,同时对土地进行深翻,为下一年旱稻种植打好基础。”上庄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兴红说。

  据了解,该镇种植的旱稻具有抗旱、抗病害性强,易种植、易管理、产量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和优势。有机旱稻种植的方式省去了育苗、插秧、施肥、打农药等多个工序,与小麦相比,其用水量为1/2、劳动力为1/5,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力负担,是一种轻型的栽培方式、一种生态环保的绿色农业。

  喜看稻菽千重浪,稻谷香里话丰年。近年来,临泽县蓼泉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传统老字号品牌,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精细化加工、线上线下多方销售”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稻”产品,重塑蓼泉镇“老稻米”品牌,建立上庄村千亩旱稻基地1个,探索创新稻鱼共生模式,建成新添、双泉村稻鱼共生试验示范基地2个,发展瓜菜制种4700余亩,甜叶菊、洋葱等经济作物面积达1.3万亩。蓼泉镇千亩有机旱稻种植基地坚持绿色无公害生产,在种植过程中,坚持以绿色有机为标准,选种钙、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的“旱香一号”“旱香二号”等稻米新品种,从平整土地、铺膜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各环节实行机械化管理,全程使用有机化肥,采取人工除草,进一步减低农药、化肥残留。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坚持基地联农带富,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务工岗位,目前,基地与10名群众签订了长期务工协议,月工资达3000元,季节性务工人员累计达300多人次,增加务工收入35万元。

  千亩优质旱稻不仅让农民吃上了自家门口种出来的大米,也是该镇创新探索出的特色种植实现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方法。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