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蓝天白云成为甘州高质量发展靓丽底色

 2024/04/08/ 17:59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赵玉涵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赵玉涵

  “张掖的天真蓝啊!”“空气真是太好了!”“蓝天映衬着雪山,也是绝美!”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游客李玉一家三口这样表达对张掖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不断创新治气思路与举措,全力克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气候气象条件等不利因素,打出了一套成效明显的治气“组合拳”,让蓝天白云成为甘州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图片二:蓝天、雪山、绿地交相辉映的甘州(区委宣传部).jpg

  蓝天、雪山、绿地交相辉映的甘州。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持续发力 满目皆绿处处景

  四月芳菲,春意阑珊。行走在街头巷尾,举目观望,浅草葳蕤,奇树争春,目之所及皆点翠,行之所至皆美景。

  说起城市的变化,土生土长的甘州市民陈海超感受颇深,他告诉笔者,原来“平凡”的城市在生态公园、“口袋公园”、植绿增绿等项目的打造下,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景,展现出了优秀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

  “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居住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生活在甘州的市民倍感惬意。

  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甘州区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城市建设管理,着力打造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体系,不断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量,对城市建成区所有裸露土地进行绿化美化,八声园、流泉公园、水云乡生态公园等84处城市公园绿地成为了市民茶余饭后休闲运动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833.04公顷,绿地率40.64%,绿化覆盖率4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37平方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图片一:绿意环绕的四中家属院及解放巷(区委宣传部).jpg

  绿意环绕的四中家属院及解放巷。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久久为功 换家园蓝天常在

  “晴空万里、白云朵朵,分享一张你手机里家乡的蓝天。”不久前,抖音上一条晒家乡蓝天的活动引起不少网友对张掖的向往,“张掖的天真蓝”不仅是网友的评价,也道出了很多张掖居民的心声。

  今年刚刚退休的刘军自毕业后分配到张掖工作,一直生活在这里,40余年,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变。“这些年城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尤其是空气,特别攒劲,每天晚饭后我都要出去遛弯儿,边欣赏美景边锻炼身体,别提多惬意了。”

  这份惬意的背后,是甘州区上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结果。近年来,甘州区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吹响“蓝天保卫战”的号角,以“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五大工程为推手,进一步构建大环保格局,各级各部门以更实的作风、最严的举措,科学治污、系统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

  这些艰苦卓绝的工作都汇聚在“蓝天保卫战”“成绩单”的数据里。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2月甘州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67微克/立方米,对比去年同期下降5.6%;细颗粒物PM2.5为29微克/立方米,对比去年同期下降6.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平均浓度均对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图片三:向美而行的新墩镇双塔村(区委宣传部).JPG

  向美而行的新墩镇双塔村。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向美而行 和美乡村展新颜

  走进新墩镇双塔村,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平坦宽敞、院落干净别致、设施健全完善、村民和睦安宁……漫步其间,处处皆景,仿若一幅水墨丹青在细雨微风中流动。

  “我们村的变化可太大了,早年的泥巴路没了、老旱厕不见了、空气清新了,在村里住着别提多舒服了。”在双塔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爱国站在自家院子里,向笔者细数着这些年的变化。

  甘州区以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秀美宜居家园为目标,坚持“一村一特色、百村百面貌”,以“塞上江南、戈壁水乡”风格为主,将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强县域”行动有机结合,持续推进“百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速建设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8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5个,累计改造农村户厕1195座,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3%,建成污水处理站128座,乡村建设呈现出“百村示范、全域和美”的新格局。

  同时,全区18个乡镇垃圾清运处理、新建农房示范点污水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一部由“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纪录片开始讲述甘州最美乡村故事。(本文图片为资料照片)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