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李鹏
雨水时节,走进高台宣化镇利号村方三林的鲜菇棚,一垛垛码放整齐的菌棒上,鲜嫩肥厚的平菇宛如雨后初霁的云朵,层层叠叠,潮湿的温室内散发着淡淡的菌香,方三林一边装车一边应承着客户的电话。
“一年三百多天不识闲,不是采蘑菇,就是蒸菌棒,一茬接一茬,菌类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冬春温室温度适宜,市场行情稳定,蘑菇长得快,也鲜嫩,每天能采几斤蘑菇。”方三林说。

今年61岁的方三林种蘑菇近40年了,多年来,他与“菌”相伴,“蒸”心相待,种出的平菇成了县城菜店、烧烤摊的抢手货。讲起他的“菇”事,方三林既心酸又欣慰。20世纪80年代末,一股“蘑菇风”席卷黑河南北,他成了第一批赶潮种菇的人,由于条件所限,他在自家伙房里搭床架,接菌种,在有限的空间种了几架蘑菇。但是蒸菌温度湿度等核心技术不达标,勉强种出的几垛蘑菇干涩无光,送人都讨嫌,一年下来,尽是赔钱的买卖。

方三林说:“购菌种、培菌棒、接菌孢,看似简单,实则暗流涌动,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一次次的失败,也让方三林积累了不少经验,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他总结了一套拿得出手的菌胚培育“秘笈”。淘到第一桶金后,方三林首先想到的是更新先进的消毒蒸菌设备,在门前方寸地上建育菇温室,并引进当时较为先进的试管菌培育鲜菇技术,从进原菌、繁原种、填菌棒,到灭菌栽培、配撒菌种,程序虽然繁琐,但产量和品相深受顾客青睐。

方三林告诉笔者,种蘑菇对外部环境不挑剔,“核心”技术是菌棒培育,目前的菌棒原料以新疆棉籽壳为主。早年搭建的育菇棚虽然简陋,却是他家的“聚宝棚”,一年四季“菇”云翻滚,客户稳定,三座小温室,生产七到八茬,年产量保持在6万斤左右。方三林乐呵呵地说:“种蘑菇是个辛苦活,当年和我一起种蘑菇的‘菇姐’‘菇哥’都改行了,只有我坚持了下来,一年能挣十多万元。”
随着年龄的增大,这几年,方三林除了常年雇佣两名“固定工”外,蒸菌棒、装菌棒时还找三四个季节工帮忙。他说,几十年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今天,他在“菇云”上翻了身,从创业、致富到带富,在星光中赶路,虽然坎坷,但走得踏实。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3日高台黑泉镇:排“灯”布阵“转九曲” 祈福纳祥“品年味”
- 2025年02月10日高台交警“地空联动”为群众出行保驾护航
- 2025年01月10日庭院飞出“金凤凰” 小鸡“啄”开致富门
- 2025年01月02日暖“卫”暖心 高台实施环卫工人“爱心早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