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乡村振兴

民乐六坝林场精心织就生态绿锦

 2025/04/11/ 08:37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贺贤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贺贤

  4月初,祁连山北麓的春风裹挟着细沙掠过国营民乐县六坝林场,北部滩的沙化土地上,一场“与风沙抢时间”的战役正酣——林场场长边东带领林场干部职工抢抓墒情黄金期,在沙化土地上展开“种子育苗+扦插育苗”双线攻坚。现有的1000亩留床苗积蓄生态底气;新开辟的30余亩沙枣、山杏、柠条标准化播种田里,新芽待绽;20万株青杨插穗苗深扎沙土,潜滋暗长。这片曾被风沙肆虐的土地,如今正在悄然织就生态屏障的经纬。

  科技破壁:沙海中的生命密码

  面对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极端干旱,科技成为破局的关键。种子育苗环节,技术人员以“五步法”筑起三重防线:沙藏催芽唤醒种子生命力,“品”字形播种抵御风蚀,3厘米细沙覆盖锁住珍贵水分。“每粒种子都是生态希望的载体。”边东蹲下身,指尖轻触湿润的沙层,仿佛能感知到地下的萌动。不远处,青杨扦插田内,1年生插穗经ABT生根剂处理后斜插45度入土,可降解保水膜如羽翼般呵护幼苗。技术负责人刘文平剖开土层解释道:“斜插深埋让根系扎深40厘米,防风固沙效能提升30%,这是与风沙博弈的‘锚点’。”

  匠心守护:与风沙博弈的日与夜

  播种只是起点,管护更需匠心。15人组成的专业队伍轮番值守,手持土壤湿度仪分区检测墒情,人工轮灌精准调控每一滴水。物理除草不用药剂,虫情监测点布下天罗地网——物理诱捕器与赤眼蜂协同作战,织就绿色防控网。在青杨扦插区,管护队长张建贵正指挥二次覆沙作业,飞扬的沙粒在他掌心流转:“覆沙能锁住底层水分,覆沙层就是苗木的‘保湿面膜’。”无人机巡护的嗡鸣声掠过田间,智能管护系统已纳入规划,科技正为传统治沙注入新活力。

  绿富交响:沙地长出的双重希望

  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在此同频共振。50万株苗木即将奔赴“三北”工程生态修复和国储林建设一线,山杏、柠条将重塑沙地生物多样性,未来的青杨林带年固沙量可达3000立方米,相当于筑起10公里长的绿色城墙。更动人的变化发生在田间地头——周边3个村庄的20余名村民化身“生态工匠”,日薪过百元的同时,还熟练掌握了催芽、扦插等技术。

  未来图景:种苗心脏跃动河西

  暮色中,边东站在新整备的苗田旁展开蓝图:明年育苗规模将扩至100亩,抗旱树种繁育基地将崛起为“三北”工程和国储林的“种苗心脏”。晚风掠过沙海,苗床如五线谱般延伸,每一株幼苗都是跃动的绿色音符。

  六坝林场用科技之智与匠人之心证明,即便在黄沙漫卷处,生命的韧性终将书写绿色奇迹,河西走廊的生态长卷上,书写着“人沙共生”的新范式。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