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玉玺 韩志兴
近日,笔者走进陇南文县犊牛育繁基地,看到3栋标准化牛棚整齐排列,棚内600头优质犊牛或低头啜饮,或甩尾嬉戏,在专业饲养员的精细化照料下,个个毛色油亮、活力十足。不远处,配套建设的青贮饲料库与草料加工中心机器嗡鸣,经过科学配比的“营养餐”通过自动化输送管道直达牛舍,一幅现代化畜牧产业的生动画卷铺展开来。

“传统养殖”搭上“科技快车”。作为东西部协作产业合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陇南皓曦农牧业有限公司斥资3000万元,在这片31.6亩的土地上,创新性构建起“良种繁育+生态循环+联农带农”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基地从选址规划到设施建设,全程融入智能化养殖理念,在牛舍内安装的环境控制系统可实时调节温度、湿度,智能监测设备能精准记录每头犊牛的生长数据。
“我们的犊牛品种均引自优质种源地,通过科学育种技术提升成活率与品质。”基地负责人张小军指着电子育种档案系统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科技育种+绿色养殖+联农带农’模式,计划在三年内实现年出栏优质犊牛3000头,带动周边200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据了解,目前该基地已与周边5个行政村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吸纳了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月薪均达3000元以上。
在青贮饲料加工车间,农户李建国正忙着卸载自家种植的青贮玉米。“以前玉米卖不上价,现在直接供应基地,每吨能多赚200块,10亩地光这一项就增收4000多元。”李建国脸上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这种“种养衔接”的模式,让农户从产业链上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红利。
“基地的建成彻底改写了我县优质牛源依赖外调的历史。”文县畜牧兽医站站长张斌说,“过去当地养殖户多采用传统散养模式,品种杂、效益低。”现在,该基地通过“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把养殖粪污加工成有机肥反哺农田,形成了“牧草种植-犊牛养殖-粪污还田”的闭环体系,推动畜牧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据测算,这种模式可以让周边农田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作物亩产提升15%。
更令人期待的是,该基地(二期)工程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届时将新增3栋标准化牛舍,实现养殖规模翻倍。还有年产10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既能满足本地需求,还将辐射周边县区。
张小军信心满满地说:“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有效带动形成集育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肉牛产业集群。”
从东西部协作的“试验田”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文县犊牛育繁基地正以“牛”产业撬动“牛”经济,书写着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篇章。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17日文县让水河:昔日纤夫古道 今朝文旅长廊
- 2024年08月22日产业兴旺 乡村和美 文县天池镇走上“以旅带农、以农促旅”特色发展道路
- 2024年08月21日文县培养高素质农民推动产业发展
- 2024年07月04日文县:病虫害防控为秋粮丰收“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