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生态文明

武威凉州:沙痕渐隐绿潮涌 生态焕绿民受益

 2025/10/27/ 11:00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王璟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璟

  春种新苗染翠南山,夏覆绿荫守护绿洲,秋固黄沙渐隐痕踪。这不仅是凉州区四季轮转中“沙痕渐隐、绿潮涌动”的鲜活生态图景,更是凉州区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深耕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凉州区立足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位,以“南护水源、中优生态、北治风沙”全域治理思路为引领,厚植生态底色,让南部山区焕发新生、中部绿洲活力迸发、北部沙区安宁稳固,既铺展了生态焕新的画卷,更兑现了民生受益的承诺,交出了一份兼具生态战略厚度与民生幸福温度的“双优”答卷,为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推动生态富民写下了精彩篇章。

  春日的凉州,植树造林的热潮从城镇延伸到山野,南部祁连山北麓的生态修复战场尤为火热。谢河、古城等片区的山坡上,村民们与专业造林队伍默契协作,挥锹挖坑、扶苗培土、提水浇灌,一系列动作娴熟流畅,一株株山杏、山楂树苗在荒坡上稳稳扎根、迎风挺立。仅用数月时间,层层叠叠的碳汇林便在山间铺展蔓延,既为石羊河流域筑牢了坚实的水源涵养屏障,更为生态价值转化、绿色产业发展埋下了伏笔。“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活动的广泛开展,更点燃了全民植绿护绿的热情,社会各界通过网络认捐、现场参与等多种方式踊跃助力,让爱心与绿意一同在深山扎根生长,凝聚起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

  “以前山上光秃秃的,一到下雨天就泥沙往下淌,连路都没法走;现在年年种树,树多了水也旺了,空气也好了很多。”家住谢河镇的王大爷,是植树队伍里的“老熟人”,连续几年参与造林的他,亲眼见证了荒坡从“黄”到“绿”的蝶变。如今的南部山区,漫山绿树成荫,林间飞鸟穿梭嬉戏,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已然蜕变为群众休闲避暑的“天然氧吧”,更成为凉州涵养生态、守护家园的“坚不可摧的绿色脊梁”。

  生态惠民,最是动人。凉州区推动中部绿洲绿化与和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以“一村万树”行动为重要抓手,精心打造一批生态示范村,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最动人的底色。村民们巧用房前屋后的闲置角落、巷道两侧的空余空间、无人打理的废弃地块见缝插绿,让曾经的“闲置地”焕发绿色生机。如今的凉州区各乡村,居民巷道绿意萦绕,通村道路绿树成荫,村级小游园繁花似锦,昔日的“杂草堆”变身群众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生态福利。“以前村里到处是乱堆的柴火,出门满是尘土;现在出门就是绿树鲜花,饭后带着孩子在游园里遛弯,日子美得很!”凉州区永昌镇村民李大姐脸上的笑容藏不住,话语里满是对幸福生活的满足。

  在着力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凉州区更注重生态“质感”的提升,今年精准谋划推进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等重点工程,以精细化科学管护推动绿洲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稳固的林网不仅有效阻挡了风沙侵袭,更构建起“田埂有树、路边有荫”的立体农田防护体系,为粮食连年丰产筑牢了生态根基,实现了“生态美”与“农业兴”的双向共赢,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

  秋风劲吹,治沙正酣。金荣路沿线沙窝中,机关干部与周边群众组成的治沙队伍踏着晨露集结,挥锹铲沙、铺草扎障,干劲十足。大家严格遵循“先固沙、后造林”的科学理念,将麦草扎实扎成1米见方的网格沙障,为流动沙丘披上“锁沙铠甲”,推动沙漠边缘的绿色版图不断拓展。

  一系列沉甸甸的生态治理成果,彰显凉州区立足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定位、践行“两山”理念的担当:人工造林连片成势、草原修复提质增效,沙化土地治理多年领跑全省,为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命脉、筑牢西北生态防线夯实根基。

  从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中部绿洲生态赋能乡村振兴,到北部沙区防沙固沙攻坚,凉州区精准破解“生态脆弱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双重课题,让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群众真切可感的幸福感。这份兼具战略高度、实践深度与民生温度的“植绿护沙兴民”答卷,既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更在河西走廊扎实铺展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画卷。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