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漳县:千年盐脉绽芳华

 2025/10/28/ 09:03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汪泽福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汪泽福

  漳河之畔,秦汉古盐井的青石板凝结着盐霜,井壁间深浅交错的纹路,是千年制盐史镌刻的时光密码。不远处的现代化厂房里,银色管道纵横交织,智能化生产线正吞吐着来自地下1500米的高纯度卤水,蒸汽氤氲中,古老盐脉与现代工业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握手。

  古法制盐传承人制作的盐砖。

  63岁的古法制盐传承人李福义俯身灶台,长柄木勺搅动铁锅,乳白盐花在灶火下翻涌如碎雪;一公里外,甘肃漳盐胜雪盐业有限公司中控室里,“双膜卤水净化+MVR制盐”系统数据流在大屏上实时跳动。一灶烟火与一方屏幕,续写着漳盐传奇。

  “过去一口锅烧三担柴,只出四十斤粗盐。”李福义的记忆中,盐工围着灶台轮班添柴,在烟熏火燎中重复“淋卤、煎盐、起盐”,粗盐裹着柴灰满是“烟火味”。2022年,成都文澜智谷科技有限公司携6.51亿元年产60万吨“出城入园”项目入驻,推动传统盐产业踏上现代化转型之路。

  走进甘肃漳盐胜雪盐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设备高速运转,自动化生产线有序作业。小袋食盐包装车间,17台设备仅需5名工人即可高效管理,机械臂精准抓取封装,单台月产能800至1000吨,较传统生产模式效率提升数倍。“二期投产后,每吨盐成本将从70元降至20元,年产值有望冲5亿元,年纳税6000万元,净利润破1.5亿元。”谈及这组亮眼数据,公司总经理肖扬眼中难掩自豪,语气中满是对产业升级成果的笃定。

  产业转型的浪潮中,漳盐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未被淹没,反而在创新中愈发耀眼。漳县盐史馆作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以丰富的史料与实物展品,清晰勾勒出漳盐发展的历史脉络。当地还开发出漳小宝、盐呱呱等文创产品,将盐画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深受游客青睐。如今的盐史馆,集遗址保护、工艺体验、盐画创作于一体,每逢庙会,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游客得以亲手触摸千年盐文化的温度。

  盐画是漳盐文化的艺术结晶。2005年,当地艺术家汪航尝试以盐为墨,历经无数次试验,发现树脂与盐粒的奇妙反应,独创彩盐工艺——将颜料融入盐粒,经熬制、塑形、固色,创作出兼具矿物质肌理与绚丽色彩的盐画。

  走进汪航盐艺工作室,仿若踏入冰雪奇境与艺术殿堂,贵清山的轮廓在盐粒的明暗变化中层次分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身着彩盐服饰,在光线下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这项技艺2010年获国家专利、2016年列入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盐文化与绘画艺术空白。如今,汪航招收学徒、开展培训,让400多人掌握盐画制作技艺,使其成为漳县特色文化名片。

  从“一勺粗盐”到“一条涵盖生产、文创、旅游的完整产业链”,漳县完成了传统盐产业的华丽蝶变。如今,这片浸润千年盐韵的土地上,古盐井的青石板映着现代化厂房的银辉,盐画的彩韵伴着生产线的轰鸣,传统与创新在此交融共生。漳县正以“产业链”为笔、“文化魂”为墨,在陇原大地勾勒古老盐产业的时代新篇,让流淌千年的漳盐文脉,在传承与突破中绽放更夺目的时代芳华。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