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康县高凤银老人的幸福生活

 2020/04/21/ 17:29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焦杨红 王凤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焦杨红 王凤文

  高凤银,家住康县太石乡寺沟村,现年81岁,197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14年的村支部书记。

  初见高凤银,他挎着一个黑色的皮包,穿着整齐,脚步有力,正行走在宽阔干净的回家路上。太石乡党委书记黄世看到老人后,赶紧请上车,一道回到了寺沟村。

  “老人家里四世同堂,日子过得很好。”黄世说,“老支书关心村上的建设发展,常给我们提一些好的建议,很热心公益事业。” 

  高凤银老人家里有三个院落,三个院落相互连在一起,房屋建筑风格不尽相同。老人住的院子房屋比较古老,门庭和墙壁都进行了加固改造;紧挨着的是女儿、女媳们住的房屋,也是传统的“康北民居”,屋里屋外一尘不染,各种家什摆放得整整齐齐;两套传统民居的正前方是一层砖房,屋里布置很现代,家电一应俱全,是老人的孙子和重孙的住房。

  “老支书家虽然是三个小院子,可只有一个厨房,他们一家分开住、一起吃,四代人很融洽、很和谐。”寺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治国说。 

  在这个大山环抱的村里,高凤银老人和村民顺着清澈的溪流分布居住,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柏守护在村口,见证着寺沟村的变化和美好。 

  “我们寺沟村曾是全乡最困难的村子,门里出来就是山、水、崖,土地很少,而且不长庄稼,一亩地最多打300斤小麦,老百姓们都住茅草房。”高凤银一边回忆一边说,“我当村上书记的时候,出沟的路长满蒿草,自行车都过不了,乡上的干部也很少来,老百姓日子过得都很紧巴。”

  据老人介绍,他是199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为了给乡亲们寻找发展的出路,他首先带人挖通了一条能过架子车的土路,然后又集资修建了一所村学;14年间培养发展了11名共产党员,为村党支部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凤银老人说:“我培养发展的党员中,最优秀的就是王智珍,他接替我当上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的乡亲们修建美丽乡村,发展花椒、核桃等特色产业,由于工作积极负责,他还被选为太石乡党委委员;去年美丽乡村建设好以后,他辞去了支部书记,又带领村里的几个人外出务工了。”在高凤银老人眼里,王智珍是很优秀的,更是值得他羡慕和骄傲的。

  高凤银老人感慨道:“我当村支部书记14年的发展,还赶不上现在一年的变化。现在老百姓不用交税了,国家还给我们的折子里汇钱。家家都是砖房,年轻人都还买了小车。” 

  “梦都梦不到的好日子,让我们赶上了。以前,我们山上的小伙子都订不下来亲事(订婚),嫌我们这里穷,还没水吃。现在的日子太好了,自来水通了,路通了,村子变成画一样的美丽村庄了。”说起村上日新月异的变化,高凤银很是激动。 

  据了解,寺沟村2014年拓宽硬化了通村路,2016年修建了美丽乡村和村卫生室,2018年贯通了12公里的通社路,从此,全村人告别了“烂泥路”走上了水泥路。

  近年来,康县太石乡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基础建设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优化整改村落环境,建设村史馆、文化广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截至目前,该乡11个村已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乡亲们在“花园式”的美丽乡村里幸福地生活着。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