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文化创新

我的乡愁是一座堡子

 2020/05/13/ 14:48 来源:每日甘肃网 程世雄

  程世雄

  老家甘谷中岔,有座形似战舰的堡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乡亲们的娱乐集会之处,更是中岔人的精神依托之地。它记录了中岔村的历史与变迁,也见证了中岔人的艰辛与快乐。它在我童年的生活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中岔堡子,始建于清末。当时西北一带战乱不断,土匪猖獗,社会动荡不安。为防土匪,村民们一般在村庄高处修筑起坚固的堡子,最大限度保护乡亲们的安全。到了太平年间,人们就在曾经救过命的堡子里修起了关帝庙,建起了戏台,成了乡亲们敬神、看戏和娱乐的地方,同时又有感恩、谢天和联络乡情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四旧移风易俗,纯朴的乡亲们为了保住庙院,机智地把村边的小学搬到了堡子里,这样庙宇又变成了教室,才得以保留至今。等到我到了上学的年龄,自然就成了古堡里的一名小学生。

  我在古堡里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温情的记忆。最难忘的还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最敬重的程庆邦老先生了。拿时下的话说,他是位全能型的人才,学校成立初期,一到四年级就他一个老师负责。虽然四个年级只有四五十个学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不仅语文数学教得好,连音体美也样样精通,毛笔字写得更是漂亮。而且他还懂医术会治病,一般的头疼脑热都不在话下。

  老师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在知无不言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得有一次,老师因事离校外出,几个调皮的学生趁机凑了5分钱跑到相邻的嘴头村,买了包经济牌香烟,在教室里抽着玩。不一会儿,老师突然回来了,闻见了教室里的烟味。当即大发雷霆,查出主使者后更是严厉批评,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记得惩罚最重的是老师的弟弟和队长的儿子,此后一个个都长了记性,再也不敢胡来了。我也在老师公平公正的处事风格中,懂得了崇高品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老师同时又是一位宽厚仁爱的人。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如沐春风,深受感动。去过中岔堡子的人,大都看到过堡墙头上那间孤立古旧的瞭望室,那是当年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也就几平方米的面积,他晚上看校,一般都住在那里。在一个连自己住着都不宽敞的地方,却经常叫我去给他做伴。其实老师并不是一个人住着害怕,而是热心肠的他,知道我们一家六口人挤在一个土炕上,住宿紧张,就用他那仁爱之心默默地帮助我们一家人罢了!他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我的思想。我暗暗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和他一样为人正直公道正派的人,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人,心地善良知恩感恩的人!这也是我甘愿为古堡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奉献余热的动力源泉所在。

  我上学期间,连续两年秋季,我都守在谷地里赶麻雀,等到谷子收割进场,我才能走进课堂,安心学习。忠厚开明的老师知道庄稼人的不易,从一开学就把书本带到了我家里,而且还让其他同学放学后来给我补课,可能是边看麻雀边学习的原因,那两年我的期中考试成绩还不算差,到期末竟能赶上学习好的同学了,这点让老师感到很欣慰,所以时常得到他的表扬,也树立了我的自信心!到我上四五年级的时候,父母都要去社里干活挣工分,我和二弟上学,还有小一点的妹妹和弟弟在家里没人看管,这个任务自然又归我了,于是我带着二弟拉着妹妹背着小弟经常往返于家和堡子,好在古堡大门一关安全又放心,我和二弟在教室里上课,两个小的在操场上玩得灰头土脸不亦乐乎,现在想起来,那场景还历历在目,恍如昨天!

  古堡给予我太多的温情,留下我无数难忘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堡老了,犹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伤痕累累。小时候我们每天晨跑的堡台上已经坍塌,无法行走,曾因地震影响倒塌的几处冒墙,虽然被乡亲们及时维修了,但古堡大规模的修复还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的村子小人口少财力有限。每次回乡探亲时看到古堡日渐衰落的景象,心情极为复杂,久久难以平静,要为古堡做点什么的想法常常萦绕于我的脑海。

  我开始频繁地奔走于西安和中岔之间,在古堡里徘徊思考,和乡亲们交流谈心,并积极联系县内外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全力以赴打造中岔古堡,尽心尽力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2015年的春天,我组织发起了甘谷中岔清代文化遗址保护工程奠基仪式暨首届中岔关帝文化书法展,筹得善款120余万元,终于为古堡的修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父老乡亲们欢天喜地,村委会随即组织得力骨干,精打细算,投工投劳,用这些凝聚了成百上千亲朋好友爱心的善款,先后建起了山门、钟鼓楼、卷棚,用古法修复了古堡主墙。之后又建起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将军碑林、古堡图书馆、书画艺术馆,目前正在筹建村史馆、奇石馆等。沉睡百年的古堡,像春风唤醒的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如今的中岔古堡,旧貌变新颜。一堡三院的格局,十分壮观。忠义文化园、农耕文化园、碑林文化园与古堡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农耕文化博物馆被甘肃省列为第八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将军书法碑林更是享誉陇上。古堡映衬下的省级美丽乡村如诗如画,青山绿水环绕中的农民合作社有声有色,昔日的古堡展露笑颜,深情地俯瞰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见证着新时代的美好变迁。

  家乡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了我和众多亲友的心血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脱贫新路径获得政府肯定和父老乡亲的拥护。有人曾问,你衣食无忧,又远在西安,何必这样不遗余力地为一个小山村如此付出,我淡淡一笑说:可能是乡愁使然吧!人不管走多远,根永远都在老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