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把青春书写在广袤大地上——记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高世扬

 2021/06/11/ 17:34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朱学东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朱学东

  他叫高世扬,今年50岁,是甘谷县世扬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高世扬乐善好施,助人为乐,20多年如一日,长期在基层一线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捐钱捐物,授人以渔,通过自身努力,带动农民致富近10万人,免费上门培训5.4万人次,累计组织输转劳务23批14万多人次,通过爱心捐助等方式为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达36万元。

  从谋自身温饱到谋大家脱贫

  上世纪90年代,高世扬的家境十分贫困,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大潮下,他和大多数农村人的选择一样,靠外出打工来缓解家庭的经济拮据。高世扬意识到:没有一门手艺,穷人永远吃不饱、穿不暖。于是,他选择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厨艺。1992年,高世扬修完学业,怀揣着朴素的“厨师梦”前往定西,上白银,进兰州,后又辗转嘉峪关,经历了从“乡村餐馆”到“都市酒店”的厨艺锤炼,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几年时间里,高世扬凭着自己的努力,不仅取得了本科学历,还获得了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技师、中国餐饮年度人物总冠军、中国十大杰出烹饪大师、中国十大杰出餐饮人物、全国百强烹饪工匠、中国名厨匠人堂名匠堂五星名匠、国家职业指导师等称号。

  但一人的成功,改变不了身边亲戚朋友贫困的命运,高世扬辞去高薪工作,毅然回到甘谷谋划起办培训学校、扶持贫困群众的事业,他想把自己的“创业”金点子培植于农村“扶贫开发”的沃土中。

  从谋自身创业到谋大家发展

  上世纪末,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和国企改革的推进,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世扬看到的不仅是“农民大军”和“工人队伍”急需新就业岗位,还有不少学历低、技能缺的劳动力,对学习培训有着强烈需求。于是,他立足于本职工作的“温饱”思维转变为了“谋士”的创业思考。

  2013年,高世扬将其经营的饭店作为劳动力培训“试验基地”,面向贫困乡村免费招收学徒。8年时间里,他前后招收了800多名贫困家庭爱好厨艺的年轻人,这不仅缓解了高世扬当时经营饭店招工难的问题,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当地厨师行业的“种子兵”。现在,高世扬的“徒弟”开的餐馆遍布县城的大街小巷。这是高世扬向社会输送的第一批“职业培训”技术性致富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在解决温饱问题后,除了学烹饪,还有想学种植、养殖、家政服务、育婴员、牛肉面制作、电子商务、汽修等新兴行业技术的需求和愿望。高世扬意识到“饭店里培训的厨师只会炒菜,不懂经营,不能培养技术工人”。于是,他一边坚持餐饮行业的培训,一边积极主动寻找实训场地,全身心投入到培训机构的创办当中。由高世扬创办的首家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构——甘谷县世扬职业培训学校,为农民群众入校参加“课程化”“学制化”“多学科”的教育培训开启了新的一页。

  从谋自身富裕到谋大家小康

  作为小康路上的先行者,高世扬时时刻刻没有忘记渴望脱贫的乡亲。他给自己的培训学校定下了“每年免费培训1万名贫困劳动力;10年免费培训10万致富大军”的奋斗目标。

  2016年,在甘谷县大庄镇的一个偏僻村子,墙上标语写着“扶智扶志,摆脱贫困”,但墙角下坐了一堆晒太阳的人。高世扬从人堆里“揪”出了一个愁眉苦脸的年轻人。经过交谈得知,这个年轻人也是胸有抱负,但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妻子儿女,家庭收入低,打工没技术,也没有领路人。高世扬只说了一声:“跟我走!我给你免费教种树技术。”如今,这个年轻人在老家办起了养殖场,建起了花椒园,年收入近8万元,而且住上了新居,开上了小汽车。像这位年轻人一样通过技能培训走上脱贫致富路的人还有许多。

  从谋自身安乐到谋大家幸福

  “过去农民是一种身份称谓,未来要把农民身份回归职业概念,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高世扬最崇尚的一句话,也是他创办培训学校的初衷。

  八年来,高世扬多次前往兰州、西安等地商洽劳务输转事宜,并先后与浙江、上海、江苏、新疆等国内的1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转合作关系,并通过“田地+实习+创业”的方式,组织农技员、“乡土专家”送教下乡,开办种植业、林果业等技术培训班886多期,培训农民9.3万人次。

  如今的高世扬,面对社会给予的“赞许”,他谦虚地说:“取得的这些荣誉和成绩,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对自己莫大的鼓励。”如今的他,正奋斗在乡村振兴和农民工技术培训的创业大道上,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序曲!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