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康县文明家园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2021/06/24/ 21:09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青 旸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青 旸

  近年来,康县把建设美丽乡村、树立文明乡风、共建文明家园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和主线,内外兼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共建文明家园,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定位,积极倡导文明乡风,着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文明素养“提”起来

  走进康县两河镇丁山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乡间村道曲径通幽、农家小院精美舒适,满眼皆是和谐与美好……谁曾想,曾经的丁山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内生动力缺失、陈规陋习根深蒂固……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引领下,两河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将丁山村作为“明窗亮灶”改造的试点,仅仅一年时间,丁山村实现了“明窗亮灶”全覆盖,成了名副其实的“明窗亮灶”样板村。如今,全镇其余11个行政村也将“明窗亮灶”行动搞得有声有色,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活陋习逐步改变。

  “刚开始镇上推行‘明窗亮灶’,我还不太接受,感觉他们管得太宽了,我的家怎么布置都要管,但当阳光照射进许久不见光亮的房屋,当厨房和灶台干净整洁起来,当‘高大黑空’一去不返,我的日子也跟着明亮起来了,这才像个‘家’,现在镇上推行什么政策我们都很乐意配合,都是为了我们好,谁不乐意呢!”丁山村村民汪汉平说。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拆违治乱、‘厕所革命’、易地搬迁、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像丁山村这样惠风和畅、村民富裕、村庄美丽的村子比比皆是。”两河镇党委书记张英说。

  近年来,康县围绕“家”字做文章,将全域绿美净“村评户比、家洁院净”卫生示范户创建活动与脱贫攻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落细落小落实,将“美丽康县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的道德观种在了群众的心中,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文明实践,品牌活动“亮”起来

  “这些娃娃,每周都来给我们这些老汉做满满一大桌菜,和我们拉家常解闷,帮我们干这干那,我心里高兴得很。”寺台镇杨湾村的张大妈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2020年以来,寺台镇先后组织了多次新冠肺炎防疫知识宣传以及防疫募捐活动、“改陋习、树新风”“村评互比、家洁院净”、孝亲敬老及困难人群关爱等活动,并创新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单式服务”和“孝善宴”活动,其中“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受到市委文明办表彰奖励。不仅如此,巩沟村、罗湾村、甘林村等村的“爱心理发”“爱心洗衣”志愿服务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康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试点县建设为契机,汇聚各方资源,厚植文化主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探索总结出特色品牌项目30多个,用一群人带动全县人,让文明之花在康县大地处处开放。

  志愿服务,关爱互助“暖”起来

  “十四五”新时期,康县以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基本平台,紧紧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邻里守望”为主题,广泛开展“邻里情、一家亲”“党员进社区”“助老敬老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因病、因残、因祸导致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重点,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打出了培育文明新风组合拳,营造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活动人人参与、人人知晓、人人受益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1865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467支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者2.6万余人。

  康县太石乡雍坝村的雍小勇正穿着红马甲在烈日下和其他“红马甲”共同扮靓家园颜值,“我是易地搬迁户,是党的好政策,群众的好干部帮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现在我就喜欢参加村上的各项公益活动,不忘党恩,把幸福传递下去。”帮助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儿女不在身边的雍小勇照样把日子过得精彩纷呈,闲来无事的晚上,他喜欢绣十字绣,“别看我像个大老粗,看,家里挂的对联、时钟、‘花开富贵’都是我绣的,有人想花钱买,我还舍不得卖呢!”提到自己的作品,雍小勇乐得合不拢嘴。

  如今,“法律进校园”“政策宣传进村社”“点单服务上家门”“技术进地头”“卫生健康走基层”“家洁院净”等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都已在康县城区和各个村镇常态化开展,在街头、社区、学校、卫生站、农户的家门口,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成了康县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