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石缘玺
盛夏的山丹,田间地头与车间厂房处处涌动着忙碌的身影。在清泉镇绿色富硒蔬菜智慧化示范基地,20多名工人正围着成熟的蔬菜麻利采收,60岁的白泽民和老伴便是其中一员。“要不是村里把我们拉进零工微信群,哪能安稳干上3个月活?”老两口脸上的笑容道出了山丹县用活“微信群”、建强“零工市场”带来的就业新变化。
从“待业愁”到“上岗稳”:零工市场成就业“及时雨”
白泽民的务工经历,是山丹群众就业的缩影。这位位奇镇十里堡村的老工人,曾在铁合金厂有着稳定工作,却因今年4月工厂效益下滑突然待业。“在家闲了半个月,地里零工干一天歇三天,急得睡不着觉。”转机出现在他刷到朋友圈的零工市场招工信息那天——城北工业园区蔬菜加工车间急招叉车工,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报名,当天下午就接到了华盛达农业公司的上班通知,如今每天300元的收入让日子重新踏实起来。
山丹县改建的零工市场集待工区、停车区、服务大厅于一体,像一块磁石,把打散工的群众和找零工的雇主紧紧吸到一起。
微信群里“有活干”:指尖上的就业“导航图”
“叉车工3名,日结300元。”“蔬菜采摘需20人,管午饭。”……每天清晨,山丹县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张亚男的微信都会准时“叮咚”作响,她熟练地将用工信息分类转发到12个零工微信群里。这些群,最大的已有500多人,累计推送岗位2000多条,全靠“人拉人”滚雪球式壮大。
王以勋从“零工”变身“小包工头”的故事,更显微信群的力量。前几年还在四处打零工的他,通过群里信息找到甘肃农垦金麦种业的马铃薯采收活,一天挣200元。后来企业急需300名采收工,他试着在群里转发消息,县零工市场接力扩散,没多久就招满了人。如今,他专门对接企业转运零工,“以前招人得跑断腿,现在群里一发,工人直接到市场集合,省心!”
服务跟着需求走:零工市场织密就业保障网
在山丹,零工市场的建设从不是“拍脑袋”决策。当地循着“零工聚集在哪,市场驿站就建在哪”的思路,在农村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片区布局1个零工市场和8个零工驿站,配备休息区、洽谈室、开水间等设施,让群众候工有地方、歇脚有去处。
“即时快招”服务模式更让就业效率大幅提升:求职登记、信息发布、现场洽谈、当日上岗,全流程无缝衔接。这一模式精准破解了企业“季节性用工难”和群众“找活无门路”的痛点,让像白泽民这样的待业者快速上岗,让金麦种业这样的企业及时招到工人,实现了“岗位找得到人,人找得到岗位”的双赢。
如今,山丹的零工市场早已不只是“找活的地方”,更成了集就业培训、维权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从田间地头的采摘工,到车间里的技术工,一个个通过微信群和零工市场找到生计的群众,正用踏实的脚步,踩出就近就业的稳稳幸福。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03日“驿”起过端午 山丹县总工会情暖新就业群体
- 2025年05月13日山丹食药检部门开展“你点我抽他检”专项监督抽检
- 2025年05月09日多维联动 靶向施治 山丹医保局以专项整治守护群众“救命钱”
- 2025年04月28日山丹以AI技术助力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