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魏鸿娇 田有仁
今年,瓜州县将民族团结的“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文旅+”为抓手,在深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中,不断释放文旅发展新动能,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更探索出一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之路。

瓜州县西湖镇城北村。
瓜州县主动融入“甘青新蒙四省十二城旅游发展联盟”和“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着力打造连接新疆与内地文化旅游的开放“桥头堡”。通过构建瓜州县城、锁阳城集镇“两大片区”和戈壁雕塑艺术长廊、锁阳城遗址、榆林窟“三景联动”发展新格局,为各族群众创造了更多交往交流的空间。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仅戈壁雕塑艺术长廊景区接待游客205万人次,单日接待游客最高达2万人次。
通过举办非遗精品展销活动,展示洮砚、剪纸、皮影、彩绘泥塑、刺绣、香包等非遗精品,让各族群众共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场线上“非遗购物节”直播活动,观看人数达5000余人次。在瓜州县渊泉镇榆林社区,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依托“邻里节”和传统节日,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邀请各族群众一起写对联、吃元宵、包粽子,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曲舞。
瓜州县坚持将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等工作有机结合。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抢抓“河西走廊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机遇,各族群众潜心耕耘、守望相助,持续推动蜜瓜、枸杞、草畜、机采棉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紧扣“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工作主线,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抓实群众、村集体增收工作。连续4年制定《中低收入群众到户产业奖补实施方案》、连续5年出台《农业产业扶持办法》,累计落实衔接资金6.89亿元,实施产业培育、乡村建设、就业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755个,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创新“光伏+”模式,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1年925.84万元、村均12.34万元,发展壮大到2024年底2922.12万元、村均38.96万元,共同富裕底色更加鲜亮。
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市政设施从地下路基、管网到路面、井盖,再到路灯、护栏、绿化等实现“换羽新生”。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拓宽升级乡村道路188公里,提升改造农房1150户,城北村、三道沟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在渊泉镇祁连社区,创新推出“连心五步法”全闭环工作机制,搭建“石榴中心户收集-网格梳理-社区办理-协调处理-反馈群众”五级联动体系,将服务延伸至360个楼栋单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主动创优。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宣传教育机制,组建“红石榴”普法宣讲流动队15支,广泛宣传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惠民政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社会治理平台,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9亿元,文旅产业真正成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各族群众在瓜州这片热土上感恩奋进、团结奋斗,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和美篇章。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16日中药材产业绘就漳县乡村振兴“绿色画卷”
- 2025年09月12日一部手机起家 三年组建电商团队 灵台小伙李建国让“滞销小果”变畅销
- 2025年09月12日“链式思维”锻造崇信红牛全产业链 激活乡村振兴“牛”动能
- 2025年09月05日宁县“小核桃”搭上电商快车热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