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经济发展

成县“乡村著名行动”让地名“活”起来

 2025/10/16/ 21:54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燕比翼 彭婉婷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燕比翼 彭婉婷

  金秋时节,漫步成县,“樱花路”旁樱桃树枝繁叶茂,“甸川路”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承华路”诉说着红色革命故事,“家康巷”满含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兼具乡土气息与文化底蕴的乡村地名,均源自成县持续推进的“乡村著名行动”。

  2024年,成县被确定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示范区,当地将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与“乡村著名行动”深度结合,让原本零散、模糊的乡村地名“活”了过来,一条条乡村道路从此有了承载乡愁的标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文化名片。

  作为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的“千年古县”,成县在乡村发展中面临着地名管理的新课题。“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全县通村道路实现全面硬化,各类产业园区、农家乐、网红打卡点也接连涌现。”成县民政局副局长王旭亮介绍道,在此背景下,乡村对精细化地名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部分道路长期没有规范名称,有些地名存在重复、指向模糊的问题,给村民日常出行、物流快递配送以及当地旅游发展带来诸多不便。

  2024年,成县抓住省级“乡村著名行动”示范区建设的契机,选取6个乡镇的35个村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探索乡村地名管理的新路径。

  “咱们村新修的路,能不能用‘碾子路’这个老名字?村里老一辈都这么叫,有感情。”“通往樱桃园的路叫‘樱花路’咋样?既贴合产业,听着也顺口。”各村依托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召开的说事议事会上,村民们围绕道路命名的讨论热烈非凡。

  “以前道路命名基本是政府主导,现在村民能主动提建议、参与讨论,最终定下来的名字大家都认可。”陈院镇马坝村党支部书记的话,道出了地名命名模式的转变。依托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成县搭建起群众广泛参与的平台,并探索形成“村级拟名、民事商议、乡级审核、民政复审、专家评审、政府审批、公示公告”的七步命名模式,确保每一个地名都凝聚民意、承载文化。

  在“乡村著名行动”推进过程中,成县还总结出“七个坚持”命名法,即坚持遵循习俗、沿袭历史、美好寓意、特色产业、人文景观、重叠更名、部门比对,让乡村道路命名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彰显时代特色。在尊重历史沿革方面,红川镇沿用古地名“甸川”为道路命名,店村镇恢复“宜阳路”等历史名称,西关村保留“西仓巷”,让老地名重新焕发生机;在传承红色基因上,“承华路”的命名成为弘扬革命文化的载体,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在寄托美好愿景上,“安康路”“富民路”“福泽路”承载着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彰显产业特色上,小川镇西狭村的“樱花路”与当地樱桃产业相呼应,红川镇的“锦绣路”紧扣酒业发展,实现地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让每个地名都有故事、有温度、有内涵。”成县民政局副局长王旭亮强调。

  规范的乡村地名,正成为成县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有了标准路名,快递能直接送到家门口,再也不用跑几公里去镇上取了。”小川镇西狭村村民王小军的话语里满是喜悦。对当地电商企业而言,标准地址同样解决了大问题,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武强说:“以前客户问地址,得反复描述周边地标,现在直接报路名就行,清晰又高效。”旅游业也从中受益,以西狭颂景区为灵感命名的“西狭东路”“西狭西路”,融入五瑞图文化元素的“黄龙路”“白鹿路”,不仅让游客导航更便捷,更成为传播成县文化的“移动名片”。

  如今,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与“乡村著名行动”的融合,不仅破解了乡村治理中的实际难题,更点燃了乡村文化传承的火种,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截至目前,成县已完成227条乡村道路的命名工作,群众对这些地名的认可度、归属感显著提升。行走在成县的乡村道路上,仿佛翻开一本立体的地方志——每一块路牌都在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往,每一段行程都成为与历史文化对话的旅程。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