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高琼
初冬的徽县,科技创新的热度驱散了寒意。金徽酒业的实验室里,基因测序揭开酿酒微生物的奥秘;兆丰农业的智能化车间,专利技术让豆制品远销25国……一个个创新场景,串联起徽县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2025年,这座陇南大地上的小城交出亮眼答卷: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53%,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3亿元,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完成年度目标475%,多项核心指标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正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投入加码:从“政策引导”到“内生自觉”
“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以上投入研发,这是我们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金徽酒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级评酒大师带领团队开展新产品感官品评,这里不仅是西北最大的生态白酒酿造基地,更汇聚了500余人的专业研发力量。从窖泥微生物深度研究到酿造工艺迭代升级,持续的研发投入让传统白酒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新生,该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已达5434.67万元,与江南大学合作的白酒酿造新工艺成为省级科技成果。
金徽酒业的坚守是徽县企业创新意识觉醒的缩影。近年来,徽县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政策激励引导,推动企业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2025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1.5亿元,投入强度远超考核指标;7家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覆盖酒业、矿业、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形成多点发力、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这种由内而生的创新热情,正是县域科技发展最持久的动力。
转化提速:从“实验室”到“产业链”
“这条豆铃卷生产线刚投产就拿到美国订单,靠的就是12项专利技术的硬支撑。”兆丰农业生产车间内,全新生产线全速运转,负责人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作为专注豆制品精深加工的科技型企业,该公司不仅让“菽美”牌产品香飘全球,更参与完成《西北地区大豆适水种植技术体系构建与集成应用》,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升级。
科技成果只有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徽县深谙此道,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5年,全县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0.2亿元,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预计达12.1%;宝徽集团参与的《含锌铅基固废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让工业固废变废为宝。从高校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企业生产线的批量产出,从单项技术创新到全产业链升级,徽县正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
生态升级: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
“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建科技服务推广站后,最新科研成果最快3个月就能应用到生产一线。”恒宇畜牧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制作生猪冷冻精液,这家从家畜改良站发展而来的企业,已申请8项国家专利,服务范围覆盖多个省市。校企合作的“智力加持”,让县域企业得以站上更高的创新起点。
创新生态的培育,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滴灌。2025年,徽县财政安排科技专项经费869万元,支持立项县列科技项目30个;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借鉴“德清模式”产学研融合的成功经验,徽县还搭建了多层次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的创新生态,让创新要素在县域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科技创新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徽县科技局局长李旭东表示,下一步,徽县将继续当好科技创新的“操盘手”和“服务员”,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拓展技术交易渠道,培育合金新材料、风电光伏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科创赋能的道路上,徽县正以不懈探索,书写着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国县域科技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13日亩产创新高!“徽县方案”成丘陵山区大豆抗逆高产标杆
- 2025年11月11日“引育用留”绘就徽县人才兴县新图景
- 2025年10月29日宝鸡至徽县首趟“宝之旅”旅游专列开行
- 2025年10月16日徽县“五区齐抓”激活城乡融合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