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通讯员  >  社会事业

寻亲梦圆——甘谷公安为花甲老人送上的特殊中秋大礼

 2020/09/30/ 18:48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王剑飞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剑飞

  1994年,34岁的山东菏泽曹县古营集镇申楼村青年包培伦怀着外出打拼的抱负,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务工,而命运似乎一直在捉弄他,背井离乡的他出门在外,语言不通,又不识字,与亲属、故乡一别就是26年。今年7月下旬,甘谷县公安局姚庄派出所社区民警王爱强、张阿娇在开展“一标三实”社区走访工作中得知情况后,几经辗转,在国庆、中秋前夕帮助已经花甲之年的包培伦老人找到亲人,圆了他期盼多年的回乡梦。

  老人的眼泪

  2020年7月20日11时,甘谷县公安局姚庄派出所社区民警王爱强、张阿姣两人到新兴镇谢家庄村开展”一标三实“门牌上墙工作信息走访核实工作,在途径谢家村碾子巷15号一处破旧房屋时,张阿娇发现平时紧锁的大门当天却没有上锁,就在两人讨论此房子是否为闲置房屋时,院子里传来喃喃自语的声音,王爱强、张阿娇遂敲门进院,发现院子里有一位衣衫破烂的瘦弱的老者正在收拾捡来的垃圾,张阿姣介绍自己是派出所社区民警后,便询问老人的基本信息,是否是该房屋房主等,老人操着一口外地口音,虽然讲了很多,但仅能判断出老人坚持自己就是房主。

  民警王爱强当即联系谢家庄村村支书,经村支书证实,老人姓包,系山东籍人,房院是他自己花钱买的。说到这里,老人情绪突然莫名的激动,痛哭了起来,似乎有很多的辛酸,在村支书的转述下,民警得知老人叫包培伦,26年前来甘谷务工,却不慎丢失了身份证,无法买车票回家,当时也向村委反映了情况,但由于不识字,外地口音重,加之当时通讯条件有限,阴差阳错,蹉跎三十年之久,却至今也未能见到家人,也未能回到故乡。

  被退回的信

  看着包培伦老人伤心的眼泪,民警王爱强、张阿娇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包培伦老人与家人团聚。回到所里后,两人将包培伦老人的情况做了汇报。所长苟维敬要求举全所之力、集全所之智帮助老人回家。7月21日,苟维敬和王爱强、张阿娇三人来到包培伦家中进一步了解情况,老人从家中一木箱内拿出了一堆找人代笔寄给家里的信件,看着因地址错误被一封一封退回的信件,再看看包培伦老人沧桑的面容,三名民警心里异常沉重。除了老人提供的被退回的信件外,再无任何线索。在再次走访谢家庄村支书和周围邻居后,民警得知包培伦老人至今单身,多年前从村民手中买房寄身,平时以拾荒为生,由于语言不通几乎和村里人没有任何交流。

  久别的重逢

  7月22日上午,姚庄派出所将包培伦老人接到派出所,安排户籍民警对老人进行人像比对,但由于老人当时申领的身份证是第一代身份证,系统无法辨别。

  当天,派出所民警又从老人残缺的信件地址着手,一字一句反复和老人对口音口型,并从互联网上查询所有山东的市、县名称进行核对,经过3个多小时的核对,初步确定了其家庭地址为山东省曹县古营集镇申楼行政村,在无法取得其家人的联系方式后,民警遂拨通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公安局110接警中心电话,与曹县公安局进行了沟通,最终所长苟维敬与菏泽市申楼村村支书取得了联系,申楼村村支书说该村没有听说走失人员的情况,这时一旁的包培伦老人忽然说出了自己侄子名字叫包爱军,村书记再查询后说,他们村确实有包爱军这个人,不过包爱军已过世,有个儿子叫包春来,民警最后与包春来取得联系,并最终核实确定了包春来就是包培伦的侄孙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5天的多方奔走和沟通联系,走失26年的老人包培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

  9月26日下午,包春来和妹夫包大海两人从山东乘车来到甘谷,在姚庄派出所民警的引领下,来到新兴镇谢家庄村,与失散26年之久的包培伦老人团聚,亲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场面催人泪下。9月27日10时许,包培伦老人怀着感激的心情,领着包春来、包大海将一面锦旗送到姚庄派出所,包培伦流着眼泪说:“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够感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有生之年也无法回到家乡。”

  在场民警表示:“万家团圆、百姓安宁是人民警察的心愿,老人寻亲梦圆是作为警察能送给他最好的国庆、中秋大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